《旧唐书•安禄山传》:“安初山者,本营州杂胡(杂胡指唐朝粟特人。粟特是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属于伊朗人种,喜欢沿着丝绸之路往来经商,唐朝有其大量的聚居点,营州即是其中之一),其父粟特人,其母突厥人,安禄山原名安阿荦山,后改为安禄山。从能上能下上对安禄山的介绍可看出 ( )
①唐朝政府对粟特人持有明显的歧视色彩
②唐朝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民族融合加强
④唐朝在中外交往和民族交往上实行开明和开放的政策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③④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 B.心即理也 |
C.发明本心 | D.致良知 |
在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A.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 B.格物致知 | C.致良知 | D.穷理格物 |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把鸦片战争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当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这句话的实质是()
①掩盖了战争的性质 ②强调战争的作用 ③为殖民侵略辩护 ④表达了对东方市场的渴求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