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本文题目是《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那么,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答:                                                                            [
(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蒲松龄之道
张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宗教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宗教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宗教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思想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蒲松龄当年写书的厢房内“阴气甚重”、“有浓烈的香味和饶纸味”有着怎样的用意?(4分)





17、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22分):
巍峨大禹陵    黄意明
 ⑴大禹陵在绍兴市东南会稽山,禹陵旁有禹庙,为供奉和祭祀大禹之所。大禹,姓姒氏,为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当时的古越茅山,并更名茅山为会稽。禹继帝位后十年,东巡至于会稽而崩,葬于此,故称禹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为一时盛事。后代帝王也多有祭祀,百姓则每年都要举行祭禹活动。有“北祭黄陵,南祭禹陵”之说。
⑵沿着禹陵石阶缓缓而上,两旁山色青青,气象庄严肃穆。进入禹庙大殿,大禹塑像高大威武,朝服冕旒,神情庄重。背后绘有九把斧凿,象征大禹疏通九河的功绩。两旁有两联曰“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惟微见道心”,“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对大禹生平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⑶面对巍峨大禹陵,我不禁陷入深思。
⑷在历代帝王中,大禹四千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历代香火绵延,而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也对他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这无疑和大禹平成水土、疏通九河的功业有关,同时,也由于在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据《史记》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和法度的象征。当舜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在接受了治水重任后,深知任务的艰巨性,首先是以一种克己恭敬、精勤不懈的态度来从事工作的。传说中,他的父亲鲧是用获取上帝息壤的办法来堙堵洪水的,这是一种把希望寄托在神物上的态度,以为沾取天帝的灵光,就能大功告成。大禹则不然,他知天命而尽人事。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民,“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山行乘檋(jú,一种登山鞋),泥行乘橇;左准绳,右规矩,行山弑定高山大川”。另一方面,则对未知的自然规律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富室致费于沟域”。所谓“鬼神”后人常解释为造化之迹,也即是当时人们尚未能弄懂的自然现象。大禹广纳嘉言,细察地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轻妄,而是一种孜孜砣砣、谨慎务实的精神。这种现实精神正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
⑸体现在大禹身上的另一美德,则是他不伐善、不矜能、虚己求贤的谦虚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样是后代儒家修身之基。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禹当然明白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充分依靠民众的力量和智慧,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因此他蓑衣芒鞋,不辞辛劳,向田夫野老、民间贤达请教,尽可能地采纳各种合理意见,以至于“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尚书·大禹谟》)。凡有功,不自居;凡有过,不自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这种虚怀若谷、不自满、不浮夸的品质,正是中国文化对圣贤的要求。而由此形成的君子在位、小人在野的局面,又是儒家贤人政治的理想状态。
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禹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化身,在禹的身上寄寓着儒家以道自任的思想和对天道的体认。当舜之时,滔滔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人或为鱼鳖。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政局不稳、人心不安。人心不安,以使人们无暇顾及对“天道”的体认、真理的追求,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大禹于沧海横流之中,以身体力行来体现中正之道,既不骄傲,也不轻信,精诚专一,不稍懈怠。大禹治水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同时也是王道的推行过程,更是古代君子内圣外王人格的实现过程。人或为鱼,其实暗示着原有价值的“礼崩乐坏”。而人居平土,鱼归水渊,则暗示着秩序的重建,礼教的确立。大禹的身上,寄寓着中国文化的理想。
⑺走出禹庙,春风骀荡,搭起不久的祭台宛在,可见功过自在人心,这时便很自然地想起辛弃疾的词《生查子》: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15、文中第4自然段中说“也由于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这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分条回答。



16、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人们对大禹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除了大禹建立的功业外,还有哪些原因呢?请分条回答。(6分)



17、文章末尾引了辛弃疾的《生查子》一词,起到什么作用?



18、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与一般游记相比,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吹口琴的男孩
我曾在一个小城居住过一段时间。春天的早晨,这里常常会泛起大雾,因此我上班的时间通常是很早的。我在一家书店里工作。
街角上有一根竖起的木杆,上面垂挂着一只广播喇叭。我每天都从它的下面经过,当然,它也框定了我的生活规律,从那段清晨音乐一响,我就知道,是该起床的时间了,随后是固定的一些上班前的准备工作——刷牙,洗脸,用那柄木梳胡乱地梳理几下头发。吃点简单的早饭后,马上推出那架丁当作响的自行车驶入弯曲狭窄的小街。那段音乐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声音足以涵盖我住地周围的大部分地区。
一天,我照例穿过这条街口去上班,无意中一回头,我发现在那根木杆下站着一个孩子。他瘦瘦的。穿着很单薄。从他的目光中我还可以断定:他是一个盲童。雾仍很大。我想他一定是凭借着这声音的指引才摸到这里来的。此后的每天,我都能看到这个孩子。那个男孩也知道在一阵车铃声响过之后,便会有人停下来,默默地陪他听上会儿音乐。但我们谁都没有说话。这样的默契很快随着这条街道的拓宽被打破,那只喇叭被人摘走了。那个男孩也随之没有再来。
再次遇到他是三个月以后的事了。当时我正穿过小街,忽然听到从街口处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琴声。我循声而去,只见一个男孩坐在青石板上,在动情地吹着一只口琴。正是那个男孩。我停住了车子。他也感觉到我的存在,但他没有理会。那只口琴在日光的照耀下闪着动人的白光。“明天还来吗?”我问。他分明是要回家了。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分辨我声音的确切含意。“嗯”,他终于点点头。双手牢牢地握着那只锃亮的口琴。“你的家住在哪儿?”他没作声。只是用手指了指前面——显然是那些低矮平房中的某一户人家。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那里。而且果然又看见了他。不同的是在他的面前放了一只盛满清水的盆子,他用一把小毛刷摸索着擦拭那只口琴。
“怎么不吹了?”我弯下腰,一把握住那双干瘦的小手。他没有拒绝。
“我就是陪你听音乐的那个叔叔,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吹了呢?”
“他不该这样说我!”他显然是相信了我。
“他是谁?”
“那个借我口琴的孩子。”
“他说什么了?”
“……他说……他说你怎样吹不都是一个瞎子吗?我当初借你口琴是因为你实在是太可怜了,我一吹口琴,你就跟在我身后,索性不如……”我看到这个男孩的眼中有盈盈的泪光在闪动。
“现在,我要把这只口琴刷干净,还给他!让他知道,他的口琴是干净的,千万可别弄脏了它!”
我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对这个男孩说:“等着,孩子,明天你将会得到一把新的、干净的口琴。请相信叔叔,好吗?”他的手紧紧握了一握。
“那……好吧。”这个男孩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第二天,他穿了一件干净的衣服迎候我。我把口琴递给他:“这是我在商店刚刚买的,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等着,叔叔,”他的口气柔和了许多,“十天以后你再来这里好吗?”他几乎是恳求的样子。我答应了他。
十天过去了。我们又见面了。那个男孩手里攥着一个布口袋,我明白了一切,想阻止他,但他的固执劲儿又上来了,“叔叔,这是我和妈妈糊纸盒挣的钱,您收下吧,我不能白要您的口琴。真的,叔叔。”我沉默地看着那个瘦瘦的男孩,慢慢接过了这折皱的分分角角。
“告诉你,叔叔,我还要上盲童学校呢。以后就会有好多老师教我唱歌,吹琴了……”这个孩子内心的光明也将我一下子照亮了。
“再吹一次,好吗?”
“好!”
……琴声慢慢地升了起来。
1、为什么在介绍男孩之前写“我”的上班路途等相关情况?
答:
2、文章主要写了“我”与男孩相遇的几个镜头?请你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

3、“但我们谁都没有说话。”为什么两人都选择默默聆听,默不作声呢?
答:

4、 “让他知道,他的口琴是干净的,千万可别弄脏了它”有何弦外之音?
答:

5、“他几乎是恳求的样子。”为什么会是如此神情呢?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

6、文中“这个孩子内心的光明也将我一下子照亮了”有何深刻含意?请以“我心中的吹口琴的男孩”为标题,用150字左右谈谈对他的印象。
答: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琐细( )徜徉( )擎旗( )肃穆( )
2、第一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

3、请在第四段描述作者想象的语句下面画横线,其中与下文第五段天安门前看升旗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话?
答:


4、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答:

5、观看升旗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6、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过本文后又得到了哪些启示?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答:

小老弟
①当时我叫他“小老弟”。其实我们的年龄还差着辈分,我只能这样称呼他。
②那天,家里电冰箱坏了,我到修理部请求修理。修理部的同志说:“现在人手少,需稍候两天,您要急,可以拉来修理。”这可难为了年近花甲的我,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旧书旧报纸的卖!”一声吆喝使我闪出了一个念头。
看上去他二十多岁,是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我叫了一声“小老弟”,把来意向他讲了一遍,为表明急切的心情,最后还特别加重了一句:“我给您劳务费!”他憨厚地笑了笑:“走吧。”
④我们二人从三楼把冰箱抬到平板车上,拉到修理部。冰箱修好了,他又帮我抬回家。我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二十元钱,他的脸“腾地红了”:“您还真给钱呀?”我说:“那当然。”他执意不要。最后他说:“你有旧书旧报就卖给我吧。”看来这是他唯一的要求。我想说不要钱,可在他坦诚的表现面前愧于开口。
⑤说真格的,平时我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些人,对他们存有戒心。而这件事使我转变了看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何种工作的人,人人都可能有一片真情,人人都可能向你献出一片真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们的周围就会是一个真诚明亮的世界!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

3、文中画线部分是对人物的描写。(A.语言 B.行动 C.肖像 D.心理)它真实地刻画出小伙子是一个的人。(A.淳朴善良 B.慷慨大方 C.积极主动 D.无私无畏)
4、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A.说明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E.叙述),其作用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