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随着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目标的提出,农村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一               2009年某城市消费对比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人均生活支出
11551.30元
3455.75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69.52亿元
(占88.77%)
59.37亿元
(占11.23%)

注:某市农村居民占人口总数的53%。
表二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确保广大农民分享改革成果
农村义
务教育
约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费书本费,780万贫困家庭寄宿生得到补贴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参合农民达到8.14亿,截至2009年8月底累计12.9亿人次受益,补偿资金1020亿元
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4284万农民纳入低保范围

 
材料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当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完成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总之要着眼全局抓“三农”,抓好“三农”促全局。
(1)表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经济问题?
(2)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财政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方面的作用。
(3)材料二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措施中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用材料中所给的序号填空并回答问题:
___A_____→ 获利空间增加 → ____B____→ 供过于求
       ↑ ↓
      ____D____← 生产缩小 ← 获利空间缩小 ←____C____
(①价格上涨;②价格下跌;③扩大生产;④供不应求)
(1)正确的序号填写是:A______;B______;C_______;D_______。
(2)上图表明商品生产和交换受什么规律支配?
(3)试简述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简答题:
(1)市民甲2010年买了一套售价为148万元的房屋,首付88万元后拿到了房屋钥匙,剩余60万元做了房贷。三年后看到升值不错就卖了出去,恰逢此时黄金价格上涨,于是他又用所得款中的一部分购买了黄金存入银行。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分别执行了哪些职能?
(2)“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这里凝聚着母亲心血的“衣”是商品吗?
(3)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浪费问题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每年餐桌上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
据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真是不折不扣的“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浪费”既有国家公职人员,也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尽管吃饭花的钱是我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还需要市场的配合,餐饮企业少来一点包厢“最低消费”等规定,多来一些 “半份半价”“免费打包”等服务方式。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消费者和企业如何才能遏制粮食的浪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微经济时代”,个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将远远超过政府投资的作用。而当前我国这一主体的处境不容乐观。为此,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具体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进一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的有关知识,分析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的具体要求的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埃及动乱、利比亚冲突升级,非洲多家石油公司停产,推动油价飙升。随着油价高涨,煤炭、天然气、酒精以及新能源的需求激增,各国相关企业加大了开发的力度。随着国际油价上涨,我国的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也在不断牵动百姓的神经,其中,生活用电、煤气、猪肉、鸡蛋等事关人民生活的产品提价,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使得一部分百姓“捂紧钱袋子”,不再“出手大方”。
上述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