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律》内容广泛、缜密、残酷,对秦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规定。其中《仓律》是关于粮草仓的法律,《效律》是关于核验官府物资财产的法律。
《仓律》二十六条。律文中包括了谷物入仓、发放的登记及管理,规定十分繁琐、严格,在仓储过程中要求主事的官吏不能换人,需要向县廷上报出入状况,如有疑问,则需在县廷派来的官员监督下重新清点并作记录、上报。不同品种的稻谷应分开统计、储积,并制作领取口粮的名册。此外,关于传马的餵食、隶臣妾等刑徒发粮的标准、赎隶臣妾的原则都有严格的规定。
《效律》详细规定了核验县和都官物资账目的一系列制度。对於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物品如兵器、铠甲及皮革等,规定尤为详尽。特别是对於度量衡器,律文明确规定了误差的限度。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秦律》的突出特征是
A.严格维护秦朝统治秩序 | B.努力调整封建社会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
C.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以保证粮仓和军事装备为主要职能 |
长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后农业发达,一向是粮食输出区;但明末以来,却需仰赖外地输入粮食。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改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不足 | B.战乱频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
C.水利失修,造成粮食生产减少 | D.新作物传入,饮食习惯渐改变. |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 B.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
C.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 D.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
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后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
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然结果 |
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然结果 |
C.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 |
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导致“两税法”实施的主因 |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 | 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 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 |
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状况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 | B.错误 | C.片面 | D.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