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 B(2)(3)(4) C(1)(2) D(3)(4)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 |
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
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给人们的启示是
A.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 B.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乐事 |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
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却有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以特殊形式的反映 | B.意识可以凭借人们的主观想象而产生 |
C.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重要特点 | D.意识可以对现实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出新形象 |
对“造境”而言,无论如何虚构,“其材料必取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也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一观点
A.否认了事物之间质的区别 | B.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C.承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D.承认了意识先于物质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