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机构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①唐朝门下省 ②元朝御史台 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
C.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 | B.井田制 | C.地主土地所有制 | D.小农土地所有制 |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如果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便于对权力的约束权 |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C.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D.君主有效地控制了臣属 |
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汉代察举征辟制 | B.魏晋九品中正制 |
C.隋唐三省六部制 | D.明代设立内阁制 |
《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统治者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康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中》)等思想。殷周变革中天命观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
A.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 |
B.政权神秘化色彩不断加强 |
C.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 |
D.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