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发生5.1级地震。省地震局已于7月初对地震的发生作出了准确预报。但昭通市政府为避免社会恐慌,并未将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报传达下去。面对各方指责,有关官员表示,“地震预报根本不存在准确预报的可能”。对昭通市有关官员这一说法,你认为
A.可以赞同,因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市隐藏再内部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认识和实践才能得到正确认识 |
B.可以赞同,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科技条件`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 |
C.不能赞同,因为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D.不能赞同,因为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
A.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B.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
C.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 D.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
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A.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 | B.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 |
C.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特殊联系 | D.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
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见()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它( )
A.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B.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
C.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D.需要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
2009年8月8日上午,在山东曲阜孔庙雄伟的大成殿月台上,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周力身着汉服,头戴乌冠,与近百名学子齐诵成人礼誓词。学子们在完成成长的仪式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中华文化的洗礼,肩负起中华文化传承的大任。下列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要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 | B.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C.要全盘否定旧文化,努力创造新文化 | D.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