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最大意义在于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B.使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C.国王不能随便征税 | D.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
《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宣称保护除奴隶之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这说明它
A.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 B.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C.规定自由民是享有特权的人群 | D.维护奴隶制度,是统治工具 |
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
贞观年间,唐太宗常召集低品级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给这些低级官员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对这段文字的评述错误的是
A.这说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三省官员 |
B.导致了相职增多,有利于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失误 |
C.这说明三省职能被其他部门瓜分,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
D.有效地避免了权臣专权,防止皇权旁落 |
北宋曾多次颁诏,要求各地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机构,宋徽宗认为“居养、安济、漏泽为仁政先”,“鳏寡孤独有院以居养,疾病者有坊以安济,死者有园以葬,王道之本也”。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重要善政加以鼓励。宋代创办此类机构的目的是:
A.推行儒家的“仁政”思想 | B.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 D.建立社会保障、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
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 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 |
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 | 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