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也能证史,特定时代的日记总会烙下时代的印记。1976年,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日记中预言:“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最好时期就要到来了”。他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
| A.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 |
| B.“文革”中,受“左”的思潮影响,知识遭到批判 |
| C.“文革”结束,“左”的错误即将得到纠正 |
| D.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历史剧《回到希腊》叙述了古希腊的社会历史,该剧不会出现的场景是
| A.法庭接受公民投诉 |
| B.公民大会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
| C.外邦移民享有雅典公民权 |
| D.通过“陶片放逐法”放逐民主威胁者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元朝 |
在某学校的一节历史课上,学生们表演了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皇帝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妥,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后,交给尚书省去执行。这一情景与哪一朝代的什么制度有关
| A.西汉、刺史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 |
| C.秦朝、三公九卿制 | D.宋朝、二府三司制 |
中央集权制度下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④丞相与百官的矛盾
|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