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八亿年,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其使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同时,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上升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所以说,我们的地球是原始地球再生的,这个再生过程大约发生在40亿年前(或说37亿年前至45亿年前之间),即我们已经发现的最古老岩石的形成时期之前。氢和氧合成的水,原先潜藏于一些矿物中。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释放出来并随熔岩运移到地表,大部分以蒸气状态逸散,其余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逐渐充满大洋。在原始地球变热而产生分异作用的过程中,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气体形成了气圈。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化。原始地球再生过程发生在( )。
| A.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 |
| B.地球平均温度达2000℃时 |
| C.液态铁质地核开始形成的时期 |
| D.大气和海洋开始形成的时期 |
下列有关文体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统称古体诗,唐代以后的诗统称近体诗。 |
| B.律诗每首四联,每联两句,依次称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律诗每句平仄都有严格规定,凡双数句都要押韵。 |
| C.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为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
| D.词的风格往往具有继承性,但北宋前期词的风格却一反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为主,以抒写闲情逸致和儿女情长的离愁别恨为重要内容。 |
“杨柳岸晓风残月”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营造生动可感的意境,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下面诗句也采用了这一手法的是()
|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没有颠倒的一项是()
| 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B.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 C.巧笑东邻女伴 | D.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下面诗句吟咏的诗人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咏李白) |
| B.把漂泊的暮年托付给一棹孤舟 / 把孤舟托给北征的湘水 / 把湘水付给濛濛的雨季 / 似海洞庭,日夜摇摆着乾坤。→(咏杜甫) |
| C.巴山夜雨已经淹没了晚唐的歌声 / 一代人多年没有回家 / 而谁是那双秋池涨水的明眸 / 被千里之外的一首《无题》彻底照亮。→(咏李商隐) |
| D.石破 / 天惊 /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 这时,我乍见窗外 / 有客骑驴自长安来 / 背了一布袋的 / 骇人的意象 /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 已挟冷雨而降。→(咏杜牧) |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第三类,。第一类人,;第二类人,;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 A.①④⑤②⑥③ | B.①④⑤②③⑥ | C.⑤②③①⑥④ | D.⑤②①③④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