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答问题。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
|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
|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与扩展,这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尊孔读经 |
| B.宣传“民主”“科学” |
| C.倡导“兼容并包” |
| D.鼓吹“文学革命” |
某搏物馆展出了民国初期的三张火柴商标,商标中的文字分别是:“振兴国货,挽回利权”、“还我河山”、“中国兴”。下列阐释与图6这组商标内容最为贴切的是

| A.表明民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 B.显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 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反映了实业救国的历史潮流 |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
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
| C.唐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
| D.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 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
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 1.发折 |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
7.开面 |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
| 2.接折 |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
8.交折 |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
| 3.见面 |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
9.月折 |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
| 4.述旨 |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
lO.随手 |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
| 5.过朱 |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
11.封柜 |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
| 6.交发 |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
|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
| B.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
| C.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
|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 C.行省制是蒙古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