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时代的场景变化太大了,要让年轻一代真正记住历史,不能停留在概念式的说教上。真正完整有效的历史教育,是应当融会在生活之中的。它不应当仅仅是在纪念馆里才能看到,只是在书本中才能读到,它还应当以丰富、适当的形式渗透到我们居住的街区和生活的种种场景之中,这样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化为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对这段话的准确概括是( )。

A.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B.历史教育的形式应当生活化
C.历史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 D.历史存在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语句停顿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母亲去世的那天,他长歌当哭,涕泗交流,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B.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矛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C.他最近状态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这样屡试不爽的境况,让他十分沮丧。
D.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一广有羽翼的神鸟形象,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汪洋恣肆的特点。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报告指出,中国的发展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
B.多个国家的航天专家对“神七飞天”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将会改变国际空间技术合作,并期待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伙伴。
C.“山寨”一词既然有了全新的解释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就不能有任何的“匪”气,不能被当作无视知识产权、制假贩假的挡箭牌。
D.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处于“攀岩期”:事业在“爬坡”,健康在“滑坡”,身上还肩负着家庭重担,压力过大是易突然猝死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1.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下列各项,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环境保护,中央已经三令五申,要切实加快进行,但有不少地区的领导好像没有听到似的,充耳不闻,不加理睬,甚至多方阻挠。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B小王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哥儿们”在一起,沾染了不少坏习气,最后因打群架被关在拘留所。经管教人员耐心教育,他才幡然悔悟。
C如果训斥能换来好成绩,那教育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D和他们在一起,任何懒散的人都会羞得无地自容。

下列各项,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B假若我们的作家肯肝胆相照地和人民打成一片,他们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C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这个速度同旧中国钢铁生产速度相比真是截然不同。
D对于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干部,特别是那种一点也不动脑筋,不解决实际问题而停在老地方打转转的干部,要坚决地把他们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