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记者:部长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我们注意到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7﹪,这样的幅度是您理想中的水平吗?
鲍尔森:首先我的确承认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已经升值超过7﹪,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人民币的升值再快一点的话会更有利于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如今没有证据证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记者:那您认为究竟什么样的汇率水平是合适的?
鲍尔森:我想对于我来说,对这个问题进行推测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我想我要说的唯一一点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再快一些,我认为这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经济发展呈现更为均衡的态势,也可以帮助那些相关经济部门,更有利地去利用监管政策对经济进行管理,更容易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并且可以减少不稳定带来的风险。我真的想了解,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人民币的升值,有没有一些证据可以显示人民币的升值受到了阻碍,我觉得如果中国能够更快地使它的货币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这样会更好。
记者:请问这样的答案是来自美国政府还是来自您本人?
鲍尔森:美国政府包括我与之打过交道的其他所有国家都认为,应该让货币反映出由市场所驱动的市场价值是比较好的。实际上我还是很赞同你们现在在货币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我只是想说,如果人民币能更好地反映出其所在的市场,这是最符合中国的利益的,因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同时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去管理经济,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鲍尔森始终向记者传达了这样的一条信息,那就是人民币的升值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任何不利的因素。但现实情况是,有一些普通的中国企业,已经实实在在地受到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浙江义乌市华鸿控股集团董事长龚品忠说:“半年里面汇率升涨了多少?人民币升值了多少?很可能已经3个点去了,甚至4个点,这就等于100万美元的东西,你可能要损失三至四万美元。”
实际上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江苏这样的出口大省,基本上所有的出口企业,都承受着人民币升值所带来压力。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这些现实困境,鲍尔森又会作何评价呢?)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中国的确会在某些方面受益于汇改,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有大量的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出口型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险,您对此又作何评价呢?
鲍尔森:人民币确实是在升值,但我没有看到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的经济和出口商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我认为如果货币能够更好地反映经济的基本要素,会带来更高质量的出口。人民币的升值已经带来一些好处了,但是如果说升值的速度能够加速的话,会更有利与中国和所有中国人民。
浙江义乌市贝克曼集团龚新翼说:“按照美元一年汇率上升3﹪来说的话,我们每年的出口有2亿5千万左右,这样算起来的话一年就要七八百万,如果我们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规避,那么企业很难承担得了。”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我们国家又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我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政策就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一步到位,如果一下子升值20﹪,中国的企业真要倒下一大片……”
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短期内还无法避免。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会逐步顺应新的环境,自觉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一步加速人民币升值将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
B.目前,中国虽然在某些方面受益于汇改,但仍有大量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
C.鲍尔森认为我国人民币升值速度不快,人民币汇率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人民币的市场价值。 |
D.短时间内,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给中国企业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是无法避免的。 |
鲍尔森认为人民币升值再快一些会给我国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些好处的一项是( )
A.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使经济发展呈现更为均衡的态势。 |
B.有利于利用监管政策对经济进行管理。 |
C.可更容易地控制通货膨胀,消灭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
D.有利于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 |
在本文所呈现的这种访谈形式里,除了记者向受访者提问外,还不时地转换镜头,插入记者的评论和相关报道。这些在访谈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访谈的内容涉及中美两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不同认识,受访者是美国财政部长,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质量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捡硬币的男孩
我正坐在街心公园的一把长椅上晒太阳。突然,身后传来一阵细碎的声音,我回过身,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弯着腰,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叔叔,请抬一下脚,”男孩看着我说。我莫名其妙地应声抬起了双脚。男孩把我原来放脚的地方也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也没有。”男孩失望地叹了一口气,在我旁边走了过去。
我叫住了他:“你到底在找什么?”
男孩停住脚步,想了想说:“你不会告诉别人吧?”
“嗯,我谁也不告诉。怎么,这是秘密吗?”我吃惊地扬起了眉毛。
“我在捡硬币。要是找对地方的话,有时候能找到很多,一般街心公园的长椅下面有。我去年夏天就在这儿捡到了很多。”
“捡硬币?”我以为我听错了,“这么说,你去年夏天就开始在这儿捡了?”
“对,”男孩的神情非常庄重。“那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我出于好奇,又问。
“等我看看。”男孩从裤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有几枚亮闪闪的硬币。男孩皱着眉头,把纸片上的硬币一枚一枚地捡到自己脏兮兮的小手里,边捡着,嘴边动着,显然,他是在仔细地数今天捡了多少钱。“一共48个戈比。”男孩终于数完了,又把那些硬币放回到纸上,包好,装进了裤袋。
“噢,你已经很有钱了。”我笑着说。
“这还不算多,这个夏天我肯定能捡到很多。”
我想起了儿子和自己的童年,谁小时候没为买几块糖果或者一个心仪的玩具想方设法地攒过钱呢?
“你是攒钱买糖果吗?或者买一把小手枪?”
小男孩皱着眉没说话。看到他如此严肃的表情,我知道我不能再问下去了,这个孩子可能另有隐情。“好了,祝你找到更多的硬币。明天还来吗?”我说完,点燃了一支烟。
男孩低声说:“来。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
就这样,我和这个叫伊柳沙的孩子认识了,后来还成了朋友。我每天都去那个小街心公园,坐在椅子上等他。他也每天都来,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间。我每次问他有什么收获时,他就蹲在地上打开纸包,认真地把自己捡到的硬币数一遍,但每次都没有超过一个卢布。
有一次我问他:“伊柳沙,我有几个硬币,你拿去好不好?”
伊柳沙低着头想了很长时间,然后抬起头来说:“不行。妈妈告诉过我,不能白要别人的钱,得拿东西换才行。你有多少硬币?”
我把手里的硬币数了一遍说:“45个戈比。”
“我马上就回来,”伊柳沙说完,跑进了附近的一片树丛里。几分钟后他又跑了回来,小手里握着一小截红铅笔,一张糖纸和一小块绿色玻璃。
这是我们第一次交易。
从那以后,我每天来的时候都给他带一些零钱,而走的时候衣兜里则塞满了他的宝贝,有啤酒瓶盖、旧打火机、铅笔头、玩具汽车和塑料小人什么的。最后一次,伊柳沙给我带来的是一个断了一只胳膊的变形金刚。这可能是孩子最珍爱的玩具了,我实在不忍心带走,但伊柳沙的态度非常坚决,容不得我拒绝。
那天之后,伊柳沙就说什么也不肯再和我交换了,不管我怎么劝他,他都不答应。在我再三追问下,他才告诉了我实情。原来,他已倾其所有,再也拿不出什么来了。
于是,我耍了个小花招。我比以前早来一点,然后悄悄地往长椅下放几枚硬币。伊柳沙来了之后,捡起来,然后就蹲在我脚边一丝不苟地数他一天来的收获。
我已经习惯每天看见他,我喜欢上这个小男子汉。我欣赏他的懂事和执著。但有一个疑问一直折磨着我:他为什么要捡硬币呢?而且一捡就是一年多?我一直也没找到答案。我每天都会给伊柳沙带几块糖果和口香糖来,伊柳沙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我还发现,这个孩子很少笑。后来伊柳沙却突然不来了,整整一个星期没露面。我再次见到他时,他正坐在那把长椅上,低着头,看着地。
“你好啊,伊柳沙,”我高兴得合不拢嘴,“天也没下雨,你怎么一直没来啊?椅子底下的硬币都没人捡了。”
“我不需要硬币了。”伊柳沙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悲伤和绝望。
“伊柳沙,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我搂住他的小小的肩膀,忐忑不安地问,“你为什么不捡硬币了?”
伊柳沙低垂着头,泪水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一滴一滴地落到了小小的膝盖上。“维拉阿姨说我爸爸酒喝得太多了,把身体喝坏了。可我妈妈说我爸爸能治好,但需要很多钱,所以我就每天出来捡硬币。我已经捡了很多硬币了,但还是没能治好爸爸……”
孩子说话时脸上的泪已经流成了两条小河。
我把孩子紧紧地搂在了怀里。“我爸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可我却没来得及救他!”伊柳沙放声大哭。这种情景我一生中还是第一次经历,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个可怜的孩子,只是流着泪紧紧地抱着他,抚摸着他的头。
伊柳沙突然挣脱了我的怀抱,用又红又肿的眼睛看了我一眼,说:“谢谢你给我硬币,你是我最好的朋友。”说完,他就站起身,抹了一把眼泪,沿着一条林间小路跑了。
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命运让这个孩子小小的年纪就经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可我却无法帮助他。
在后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那个我们以前经常见面的街心公园,但我再也没有见到伊柳沙,没有见到这个只有六岁的小小的男子汉。现在我很少去那个小公园了,但每次去,我都要在长椅下放几枚硬币。
我要让他知道我是他的朋友,我就在他身边。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通过小男孩之口,两次提到他的妈妈,间接地表现出男孩的妈妈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正是作者不露痕迹地交代男孩拥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妙笔。 |
B.“我”“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不停地叹息。”叹息的是命运的不公和社会的冷酷,以及自己的无能。 |
C.小男孩不肯白要别人的钱,因而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交换,这是来自家庭教育所形成的为人原则和尊严观念使然。 |
D.小说前半部分一直不肯交代小男孩捡硬币的原因,这样写一方面是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后文写小男孩不再需要硬币,最终也没能治好爸爸这样的情节陡转蓄势。 |
E.小男孩之所以能够在街心公园椅子底下捡到硬币,是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具有同情心的人,他们故意在那里放一些硬币,让穷苦的孩子捡去。小说中的伊柳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是对小男孩数硬币行为的描述,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
答: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主要是表现伊柳沙的孝心;有人认为是歌颂一个孩子困境中的坚强;也有人认为是突出“我”的善良和同情心。你同意哪一种?请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表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含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翱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
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可信。 |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第一只鹅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六师师长萨维茨基远远望见我,便站了起来,他身躯魁伟健美得令我惊叹,他两条修长的腿包在紧箍至膝弯的锃亮的高筒靴内。
我将暂调我来师部的调令递呈给他。
“执行命令!”师长说。“执行命令,你想把你安排到哪儿都行,除了前沿。你有文化吗?”“有,”我回答说,很羡慕他青春的刚强和活力,“是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
“原来是喝墨水的,”他笑了起来,大声说,“还架着副眼镜。好一个臭知识分子!……他们也不问一声,就把你们这号人派来了,可我们这儿专整戴眼镜的。怎么,你要跟我们住上一阵子?”
“住上一阵子,”我回答后,便跟着设营员去村里找个下处住下。
设营员把我的小箱子扛在肩上。我面前是环形村道,黄不棱登的,像南瓜。天上,奄奄一息的太阳正在吐出粉红色的气息。
我们走近一幢绘有花环的农舍,设营员站停下来,突然面带歉意地微笑着说:
“我们这儿专拿戴眼镜的开涮,劝阻不了。功劳再大的人在这儿也会气得肺都炸裂。您呀,给娘们点颜色看看,哪怕是最本分的娘们,那就能取得战士们的好感……”
他掮着我的箱子倒着脚,走到我紧跟前,又倒退一步,心一横,跑进了第一个院场。哥萨克们正坐在干草上相互修面。
“喂,战士们,”设营员一边打招呼,一边把我的箱子放到地上,“根据萨维茨基同志的命令,你们必须接纳这个人住在这儿,不得对他动粗,因为这人刻苦读书,很有学问……”
设营员脸涨得通红,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举起手来向哥萨克们敬礼。一个蓄有亚麻色垂发,长有一张漂亮脸庞的小伙子走到我的箱子前,一把提起箱子,扔出院外,然后掉过身子,把屁股冲着我,放出一串臊人的响声。
那小伙子就这么一点儿并不高明的伎俩,施展完了,便走开了。于是我趴在地上,把散得一地的手稿和几件破衣服放回箱子,拎到院场的另一边。我把干草铺在坏掉了的箱子上,权作枕头,躺到地上,打算把《真理报》上登载的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看完。哥萨克在我脚边走来走去,那个小伙子没完没了地拿我取笑,也不觉得累,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于是我把报纸撂下,朝正在门廊下搓线的女房东走去。
“女掌拒的,”我说,“我要吃东西……”
老婆子抬起她那双半瞎了的眼睛的暴眼珠,朝我看了一下,又垂了下去。
“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一提吃的事儿,我宁愿上吊。”
“他妈的,”我气呼呼地咕噜着,朝老婆子当胸就是一拳,”你敢跟我说这种话……”
我掉过头去,看到不远处撂着一把别人的马刀。有只端庄的鹅正在院场里一边踱着方步,一边安详地梳理着羽毛。我一个箭步窜上前去,把鹅踩倒在地,鹅头在我的靴子下喀嚓一声断了,血汩汩地直往外流。雪白的鹅颈横在粪便里,死鹅的翅膀还在扑棱。
“他妈的!”我一边说,一边用马刀拨弄着鹅,“女掌柜的,把这鹅给我烤一烤。”
老婆子半瞎的眼睛和架在上边的眼镜闪着光,她拿起鹅,兜在围裙里,向厨房走去。“我说同志,”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宁愿上吊,”说罢,带上门走了进去。
院场里,哥萨克们已围坐在他们的锅前。他们笔直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像一群祭司,而且谁都没看鹅一眼。
“这小子跟咱们还合得来,”其中一个议论我说,挤了挤眼睛,舀起一匙肉汤。
哥萨克们像相互尊重的庄户人那样斯斯文文地吃着晚饭,我用砂子擦净马刀,走到大门外,又回到院场里,心里十分痛苦。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
“老弟,”哥萨克的头头苏罗夫科夫突然对我说,“你的鹅还没烤熟前,先坐下来跟我们一块吃点儿吧……”
他从靴筒里掏出一把备用的匙,递给我。
“报上都说些什么?”那个蓄有亚麻色垂发的小伙子一边问我,一边给我腾出了一块地方。
“列宁在报上说,”我一边掏出《真理报》,一边回答道,“我们各个方面都是贫乏的……”
于是我像个亢奋的聋子那样扯直嗓门,把列宁的讲话念给哥萨克们听。
我朗诵着,欣喜若狂。
“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我念完报后,苏罗夫科夫说道,“要把真理从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里挑出来别提有多难,可他就像鸡啄米那样一啄一个准儿。”
苏罗夫科夫这话是指列宁,他是师部直属骑兵连的排长,后来我们到干草棚去睡觉。六个人睡在一起,挤作一团取暖,腿压着腿,草棚顶上尽是窟窿眼,连星星都看得见。
我做了好多梦,还梦见了女人,可我的心却叫杀生染红了,一直在呻吟,在滴血。小说开头几段着力刻画了六师师长萨维茨基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我爱不释手的文句沿着荆棘丛生的小道朝我走来,却怎么也走不到我身边。
②月亮像个廉价的耳环,挂在院场的上空。怎样理解骑兵连排长苏罗夫科夫所说的“真理能让不管什么样的鼻孔通气”?
有人建议把小说的标题“我的第一只鹅”改为“我的赴职经历”,你认为那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结合全文赏析小说的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就有自由精神,甚至还有可能正好当他自以为在追求和享受自由时,实际上却在不自觉地“逃避自由”。中国传统中两种对自由的理解都属于这种情况。
一种是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理解,这就是顺其自然,无欲、无为、无私、无我、无所求,破“我执”,复归于婴儿,表现为狂、狷、痞,胡来,无法无天,但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不想做,只想发泄、痛快、为所欲为。把人归于自然,也就把人自身化为了虚无,人不再作为人来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自然本能,而是放弃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听凭自己的本能欲望的导向,在自然本身中寻求怡然自得、无拘无束的感受。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实际上这里的“独”并不具个人的独立性的内涵,它只是相对于人为的社会束缚来说才是独立的,但在“天地”即自然中它却是自我消融的,“相往来”的并不是“独立的”个人和在他之外的天地,实际上只是同一个“独一无二”的“天地精神”本身在自相往来。我把这种对自由的理解称之为“无意志的自由”,它近似于西方人所说的“任意”,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它的理论上的归宿是动物式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但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而且必然会被有组织的力量一个一个地收拾掉。显然,从这种“自由”中绝对出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材”,甚至“乱世之才”。
另一种是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这就是所谓“大丈夫精神”。儒家主张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力求达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显出一种比道禅精神更具一贯性的坚守原则的意志。因而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靠它来收拾局面。然而,这里的“不逾矩” 的“矩”(以及“仁”)并不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选择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在个体出生之前已经被前定了的,它来自家族血缘的纽带和等级关系。因此,在这里意志归根结底并不是“立法者”,而只是“执法者”,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如果说道禅的“自由”只是“无意志的自由”的话,那么儒家的意志则是“无自由的意志”,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所以,当儒家要求人们“破心中贼”,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便“为天地立心”、达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境界时,他们其实与道禅精神有内在的相通之处,都是把自己消融到作为既成事实的世界(自然、社会、宇宙)中去,以无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无可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一种自欺的妙法,或如鲁迅所说的“瞒和骗的艺术”。这种“自由”同样产生不了“创新人才”,而只能产生出“奴才”。
(节选自邓晓芒《西方精神对我们的意义》)下列有关“无意识的自由”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表现为顺其自然,无欲无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成。 |
B.这种“无意识的自由”是把人归于自然,放弃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
C.这种“无意识的自由”与西方的“任意”完全相同,并非真正的自由意志。 |
D.这种“无意识的自由”的归宿是动物性的本能和欲望,不可能建立起个体独立的自由人格。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对现存规范的自觉服从和坚守与老庄、禅宗的自然主义和虚无主义内在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一种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消融。 |
B.儒家的主张比道禅精神更具有坚守原则的意志,因为它虽屡经道禅思想的破坏,却最终还得依靠道禅来收拾局面。 |
C.“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把“小我”按照既定的伦常规范放大成为“大我”,以无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并不一定具有自由精神。 |
D.道禅与儒家所崇尚的自由绝对产生不了“创新人才”,只会出“无用之才”,甚至“乱世之才”。 |
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自由”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所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就卓著 一代师表
──记中科院院士黄秉维校友
郑度
早在30年代中期黄先生编撰《中国地理》(长篇)专著时,就对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作了全国性的区划。50年代后期,他主持编著《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着眼于农林牧水等事业的发展,揭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这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一直为有关部门作为应用和研究的重要依据,影响深远。此后,他不断补充修改,提出新的区划体系和方案。他主持的“中国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综合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黄先生于1956年高瞻远瞩地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他按照这三个方向培养人才、准备条件,并亲自领导了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的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针对试验研究这一薄弱环节,黄先生在50年代中期就提出要发展自然地理定位观测与实验研究,来模拟自然界中的条件和过程,寻求测定某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沙风洞、河流貌、径流、地理环境化学元素测定、沉积物分析、孢粉等实验研究,组织开展民勤、德州、石家庄的定位观测。此后,他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为同类工作打下基础。这些实验地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黄先生十分重视为农业服务的地理研究工作。70年代他专门研究自然条件和作物生产的关系,建立了农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他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部分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长期以来,黄先生密切关注华北平原的水利和农业建设,提出只有充分利用当地降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的干旱问题,他认为西北、华北的节水问题不亚于节能,主张将部分灌溉农业改为旱作农业。80年代以来黄先生综合坡面水蚀、土壤保持和木本油粮等方面的成果,考虑传统农业与非传统农业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中国东部存在着采用生物措施显著提高坡地持续生产力的可能性,而充分改良和利用坡地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关键之一。
全球环境变化是国际科学界瞩目的研究热点,在1972年黄先生就曾建议将温室气体致暖问题列入地理所科研计划。他积极参与在我国开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工作的设计,并专门撰文阐明中国在农林牧业和能源利用方面对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90年代以来,黄先生考虑了国内外全球环境变化、土地退化与改良、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上的需求,认为有必要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以50年为主要目标时间,以此带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建立。在地球系统中,陆地系统最重要、最复杂、研究程度最低,应以陆地系统及其与大气和海洋的外延叠合为工作重点,并将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环境变化结合起来。他为此而积极筹措、组织实施。
他“读万书卷,行万里路”,自30年的南岭调查至90年代的三峡考察,他坚持从大自然获得真知,从腾格里沙漠到西双版纳,自华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北缘的当金山口都留下他的足迹。
他历来关心和爱护青年,培养造就了数十名博士、硕士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地理学家,其中大多已成为我国地理学界的中坚和学科带头人。
黄秉维先生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
(摘自中山大学《校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先生编写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是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影响深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B.黄先生在总结国际科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于1 956年提出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比发达国家早了近30年。 |
C.1960年前后,他部署了多项实验研究,组织开展了多地的定位观测,积极倡导筹建了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进程。 |
D.黄先生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技术、经济条件进行生产潜力因素的探讨,研究结果已为后来的生产实践所证实。 |
E.本文选取黄先生一生中在治学、工作和为人方面的事迹,展现了他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表达了对校友的崇敬之情。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作者评价黄先生“不愧是继竺可桢先生之后,地理学界的一代师表和我们学习的榜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黄先生一直致力于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里面必然有刻苦钻研的因素,但正确的方法和途经也是必不可少的,请结合全文谈谈黄先生是采取哪些研究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