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国哈佛公共健康学院的一个研究组提取出了两种分别叫做PBA和TUDCA的化合物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其机理是:这两种药物可以缓解“内质网压力”(指过多的物质如脂肪积累到内质网中使其出错的状态)和抑制JNK基因(一个能干扰胰岛素敏感性的基因)活动,以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的正常血糖平衡,并已用2型糖尿病小鼠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下列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病因有关 |
B.内质网功能出错影响了胰岛素的合成 |
C.JNK基因活动受到抑制是2型糖尿病的另一重要病因 |
D.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B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也参与了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
右图是患甲(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谱图。已知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病是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
B.乙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 |
C.Ⅲ2的基因型为aaXbY |
D.Ⅲl与Ⅲ5结婚所生男孩的患病概率是l/4 |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
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将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A.1/8 | B.7/8 | C.7/16 | D.9/16 |
下列图解为豌豆的生活史,对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丝分裂发生在Ⅰ→ⅡⅣ→Ⅰ②基因分离发生在Ⅱ→Ⅲ
③基因重组发生在Ⅲ→Ⅳ④Ⅲ→Ⅳ的过程为受精作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