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盲人可重见光明
今天的一项治疗失明的技术为更多的盲人带来了希望。
数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覆盖在眼睛后面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和黄斑视力退化。方法之一就是寻找一种视细胞,移植进眼睛后,使其能正常感光。为了能找到这种类型的细胞,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伦敦大学的罗宾·阿里等人进行了长期研究。他们在小鼠胚胎孕育和出生后能正常产生光受器的不同时期,从视网膜提取细胞,然后把这些细胞注入成年鼠的视网膜中,并计数有多少新的光感受器能够生长出来。
他们发现,把从出生后最初几天的小鼠提取的视网膜细胞移植到成年鼠后能产生最多的新的光感受器,而且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这些细胞最终注定要成为光感受器。但是还没有完全发育成视杆细胞,后者感知暗光。
随后,研究人员在眼科医院进行试验,把这些细胞移植进部分眼盲的成年鼠眼中,结果改善了这些盲鼠的视力,成年鼠的瞳孔对光有了反应。参与这次研究的眼科医生罗伯特·麦克拉伦认为这对于盲人和各种原因失明的人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因为,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重见光明。
不过,这项技术要从小鼠转移到人还存在很多因难。比如,很难获得相同的人的细胞供移植,因为这样的细胞需要从3—6月的胎儿身上提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个难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培养适宜的视网膜细胞。二是从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在以前有过这方面的许多研究。一些研究人员还把动物胎儿的全部视网膜移植到成年动物眼中。这种方法在对人的试验中有较好的结果。但是,移植完整的视网膜并不能恰当地融入到受者的破损的视网膜中。而移植干细胞也不能有效产生新的光感受器或恢复视力。所以,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可能是迄今所有这方面研究中最好的一种。
麦克拉伦认为新生儿或胎儿的视网膜细胞更适宜移植,因为他们刚刚从干细胞向前发育了一步,成为一种定型的细胞,因此能从一个眼睛移植到另一个眼睛。而且由于其新生的特点。可以在移植后继续生长为光感受器。
这一研究结果同时也为其他医疗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过去医学界曾认为干细胞移植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干细胞可以分化生成各类组织细胞。但是,这项研究证明新生成的细胞才是理想的移植细胞,因为它们已经长成某种类型,已经定性,而且又由于是新生成的,具有定向生长的能力,所以比干细胞移植更直接、更有效。
(选自《百科知识》2007.4)下列属于美国的阿纳德·斯瓦鲁普和英国的罗宾·阿里等人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从人的成年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培养视网膜细胞。 |
B.把小鼠胎儿的视网膜全部移植到成年盲鼠眼中。 |
C.将小鼠的干细胞移植到成年盲鼠的视网膜中。 |
D.将新生小鼠的视网膜细胞移植进成年盲鼠眼中。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医学界认为移植干细胞才是最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但目前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 |
B.几十年来研究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替代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的方式,以治疗眼病,在所有这方面研究中,移植胎儿视网膜细胞是迄今最好的一种。 |
C.视网膜细胞移植成功至少应具备两点:一是能产生新的光感受器,二是能与视网膜正确的相连接。 |
D.经过试验,把胎儿完整的视网膜移植到成年盲人的眼中尽管结果不错,但也存在着不能恰当地融人等问题。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文理论,对于治疗脊髓损伤疾病而言,把新生儿刚长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移植到病人的脊柱中,比移植干细胞更直接和更有效。 |
B.目前,运用视网膜细胞移植的技术,可以使失明的盲鼠完全恢复原来的视力。 |
C.只要解决了如何获得人的相同的可供移植的细胞问题,通过移植视网膜细胞使盲鼠重见光明的技术就可以成功地运用于人类了。 |
D.新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移植胎儿的细胞治疗疾病,比移植新生儿的细胞效果更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从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也更近乎客观。
于是.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便凭借自己创造的神取得了跟自然对抗的和谐。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愚公最终“移”走了山,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人就显得格外渺小、微弱了,《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但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他们却从不敢也从没有在伟大的自然面前停止过自己探索的脚步,尽管这种力量很微弱,在很多的时候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他们仍不会屈从命运,仍在不断地向自然宣战,同自然抗争,正如《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也就是说,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中国作品看重神力,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给人以鼓舞,充满了乐观、自信。西方作品看重人力,探求神力,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给人类提出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但我们读后却不感到悲观,反而会继承一种精神,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强烈的征服欲。西方的“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西方人看重个人的力量;中国的“神”被人主宰着,因此,中国人看重外物的利用。被神主宰的,总探求自身的解放,故探索永远不会停止,人类自身也不断地在自然面前获得一定的自由。幻想主宰神的,在意念上总是胜利者,故不去或很少去探索,人也总会受制于自然而得不到解放。看重个人力量者,认为一切成功都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因此遇事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以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获得对自然的驾驭,他每走一步,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种启示,都有助于今后的努力——这种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因素的移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我奋斗是这种思维的外化。
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多出于一种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有节、有度,不太合常理但符合实情,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国多缘于感性认识上的一种理论,没有什么限制,虽有道理却不符合实际,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西方人务实,崇尚实干,重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国人务虚,崇尚清谈,看重精神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后果如何,重态度而轻能力。西方人尊重科学,崇尚理性;中国人崇拜迷信,强调感情。由此而产生不同的人才:西方出现了许多脚踏实地的实业家、科学家,中国却培养出一大批夸夸其谈而不着边际的空想家,使我们至今仍蒙受其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向。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刻意反映这种差异,而是想借此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和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以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与“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童年的神话和今天的幻想都表现了“神”的力量,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一种慰藉,更近乎客观地认识自身能力。 |
B.“神”的出现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但又不屈服于自然,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 |
C.西方凭借着主宰人类命运的“神”,中国凭借着被人主宰着或被人的意念支配着的“神”,他们都取得了与自然对抗的和谐。 |
D.《愚公移山》的愚公、“精卫填海”的精卫和《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他们在不断同自然的抗争中最终都凭借“神”取胜。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解释“神”的概念含义,以及人类凭借“神”取得的跟自然对抗的和谐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显现的不同内涵和风格。 |
B.第三段阐述对待自然,中西文学作品有着不同表现,并指出看重个人力量的人比较自信,不看重外界影响,更看重自我奋斗。 |
C.第四段分析在征服自然的行动上,西方和申国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西方和中国的人才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
D.第五段明确写作意图,作者希望借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来借鉴外来文化并反思民族文化,在扬弃和吸收中更好发展民族文化。 |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与西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有哪些?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
高靓
①他的名字远没有他的学生们那样家喻户晓。敬一丹、李瑞英、罗京、贺红梅……这些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们,心中却都有他的名字。张颂,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在这个冬天离开了我们。
②萧瑟风中,古运河畔,11月28日,张颂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追思会。在昔日熟悉的校园里,他们找寻一位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老者,找寻那个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好声音。循着声音和记忆,寻找一个与中国播音事业同在、因播音艺术教育而延续的生命。
③李瑞英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张颂的情景。那是1979年,李瑞英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认定是传达室的“大爷”,随口问了一句:“大爷,您说我能考广院吗?”“你读一段报纸让我听听。”长者笑呵呵地说。李瑞英顺手拿起桌上的报纸读了一小段。长者对她说:“我看可以。”李瑞英走进考场时,不禁怔住了:这位主考官,不就是在学校门口遇到的那位“大爷”吗?
④“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觉得张老师跟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就是因为他慈父般的关爱。”李瑞英说。这种爱,源自他对播音人才由衷的爱惜和呵护。今年年初,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的他,向学校隐瞒了病情,坚持给本科生做了最后一次讲座。2011级本科生孙超峰说,先生的叮嘱言犹在耳:“要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
⑤李瑞英播音语言表达课被张颂打了79分,跑去找老师“理论”,因为她当三好生只差一分。“张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难道你学习就是为了评上三好生吗’,现在,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委屈、困难,我都会想到老师的这句话。”如今,李瑞英也给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人如果克服不了心中的小我,就无法做一个大我”。
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李凤辉是张颂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记得,老师看完他的论文初稿后,语重心长地说:“凤辉呀,你必须站在中国播音学的土地上进行播音学的理论建设。”于是,论文被要求重写,毕业面临延期。
⑦面对当今“明星”辈出的电视荧屏,张颂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口语至上”,反对主持人“演艺化”,反对话语权力的萎缩或泛滥。他告诫学生:“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形象,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他们的语言权力是神圣的,怎可等闲视之?”
⑧“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张颂的这条要求,播音专业的学生无人不晓。张颂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要在广播电视中,传播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⑨让声音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北京广播学院为45周年校庆而搭建的舞台上,一束光照在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身上,他朗诵着那首《白头发唱给黑头发的歌》,就像他自己的写照:“我的头发白了,是的,可是我是多么爱听黑头发的歌声,我们奋斗了一生,值得!”
(摘编自2012年11月30日《中国教育报》)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点明敬一丹等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都是张颂的学生,用事实说明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主持人。 |
B.学生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母校,以了却重见张颂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容貌,重温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音的心愿。 |
C.文章第③段详细叙述了李瑞英与张颂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个细节生动地体现了张颂是一个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 |
D.文章第⑥段叙述了李凤辉撰写博士论文一事,表现张颂对学生寄寓了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播音学理论建设的殷切希望。 |
E.张颂不仅是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而且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他还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体现了张颂的这一要求?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人黄昏所见
[瑞士]赫尔曼·黑塞①
南方的七月,火红的夕阳西沉,闪烁着玫瑰色光辉的山峰,飘浮在蓝色的夏日氤氲中。闷热的原野里,沉重的生命力澎湃,高大肥硕的玉米处处可见,多处谷物也已收成;乡间道路不但湿热,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尘土味,田园里则传来阵阵芳醇、熟透的百花香。
在炎热的小路上,一对情侣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时而轻拉着手,时而肩并着肩,不忍分离。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他们的感受合而为一,宛如拥有同一份心跳,但两人的心情却又截然不同。
女孩年纪还小,年轻又美丽。她深爱着她的恋人,此时她相信自己是爱他的。
男人也长得俊美,但没有女孩花样的青春和无邪的纯真。他比她年长许多,早已尝过爱情和命运的滋味,也曾经历过挫折并重新出发。深思、自信、严肃写在他瘦削的棕脸上,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
此时,他不免想起,过去自己曾和其他情人如此漫步黄昏,他的手指曾以相同的方式抚摩她们的臂膀、秀发、肩膀及双唇。他心中明白,自己做的是相同的事,然而此时心中的强烈感觉却与以往不同:他感觉美好,但不再新鲜,也不再严肃神圣。
“我可以浅尝爱的甘泉。”他想,“然而,在她面前,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无法继续扮演她幻想的理想爱人。她将带着醒悟后的双眼,体会幻灭的刹那。我害怕那一刻的到来,甚至现在已开始担心。”
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从农舍中走出,光着脚丫,深色长发下是张浅棕色的脸庞。她半是犹豫半是羞涩,变换着步伐,像玩着游戏似地走到情侣附近;仿佛是特意来找他们的,又仿佛极不情愿走开,似乎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就像大彩蝶被夹竹桃吸引一般。她轻唱着:“晚安!”大女孩从墙上和善地点头,男人则亲切地喊道:“晚安,可爱的小姑娘!”
小女孩的脚步迟疑着,走了大约五十步后,又站住回过头来,犹疑地折回情侣身旁,望着他们尴尬地笑着,随后又走开,消失在农舍的花园中。
男人说:“多可爱的小女孩!”
不一会儿,夜色依然昏暗,小女孩再次走出花园大门。她站了一会儿,窥伺着墙垛、葡萄叶和情侣,然后跑了起来。从情侣面前跑过又折回来,直到花园门口才停止。过了一分钟,又来回跑了两三次,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
小女孩的小跑步变成舞蹈,夜色中,她小小的身影独自在白色的小路上舞着。那童稚的舞蹈是对未来、对爱情的歌颂与祈祷,她严肃专注地跳着,飘来又飘去,最后消失在漆黑的花园中。
“我们令她着迷,”恋爱中的女人说,“她感受到了爱情。”
男友不发一言。他想:也许小女孩在舞蹈中所享受的爱情,比日后她将经历的爱情更为美好完整。也许我们已体验了我俩爱情中最深刻美好的章节,接下来的将只是平淡而乏味。
这将是个辗转难眠的夜。他有了如下的结论:
“今天我学到许多,从那个令人着迷、无言地跳着舞的女孩身上,我还须多加学习。当她看到夜里的情侣,爱苗在她心中滋长;一波早来的潮汐、一股亢奋美好的情爱,涌进她的血液中,让她开始舞蹈,因为她还不能爱。而我该开始学舞,将情欲融入音乐中,融入诚挚的祈祷中,如此我将永远有爱,毋须重蹈覆辙。这是我该走的路。”
(摘编自《堤契诺之歌》)
【注】①赫尔曼·黑塞(1877—1962),原籍德国,后入瑞士国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堤契诺之歌》是黑塞的诗歌、散文集,写于他的隐居地——瑞士南部的桃花源般的小镇堤契诺。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将道路浓厚的“尘土味”与田园芳醇、熟透的“百花香”作对比,为下文写人物的不同性格作了铺垫。 |
B.因为在这两心契合的一刻,一对情侣的心情却截然不同,所以他们漫无目的地从一个村子散步到另一个村子。 |
C.“命运的痕迹刻画在额头和双颊的皱纹里”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男子不再年轻和纯真,经历过爱情和命运的挫折。 |
D.小女孩在情侣面前孤单寂静地反复跑着,得不到情侣的回应,就把小跑步变成舞蹈,她想借此吸引情侣的注意。 |
E.文章主要写作者在黄昏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瑞士南部小镇堤契诺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其基调以明朗和快乐为主。文中划线的句子“我将无法掩饰那陶醉过后随之而来的厌烦感”,表现出男子怎样的矛盾心理?
文章多处描写了“一个约莫十岁的小女孩”,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小女孩的形象对男子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正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并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其中,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在于构建以能力建设为重的教育制度框架,建立与学历序列平行和沟通的能力序列。在制定各种人才和各种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体系的基础上,将能力建设作为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构建初中后教育和培训,建立全国统一的与职业、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体系;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术型教育与应用型教育并重和相互衔接、沟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中小学实行小班制、走班制、跳级、允许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的制度,高等学校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制等管理制度。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多向沟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社会有效监督,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下列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
B.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是人才培养体制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
C.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
D.为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从多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 |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是什么?
结合原文说说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雁去矣声犹在
雷抒雁原名叫做“雷淑彦”,可这个西北汉子认为“淑彦”两个字不好,有点儿像女人的名字,便自己改为同音字“抒雁”,并延用至今。
作家赵克诚曾经赠予雷抒雁一幅嵌名联:“雷霆歌唱,抒九天壮志, 鸿雁优游,揽百姓仁怀。”名如其人。雷抒雁“雷霆”的时刻总让人记忆深刻。作家张同吾回忆,2011年的时候与雷抒雁一同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旧体诗词研讨会,当时这个研讨会也算是诗学上的一次盛会了,除了与会的诗人,有两位部长和两位上将端坐在主席台上,还有几位将军坐在台下头排座位上。
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各位将军和首长,却未介绍与会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
雷抒雁登台发言:“我先说几句题外话,今天是什么会?是诗歌会又不是军事会议,介绍那么多将军而不介绍诗人,岂不是喧宾夺主?”
此话一出,真是“一语惊四座”,却当即得到了诸多诗家的赞同。他还主张,不应设主席台,大家围绕圆桌而坐,促膝相谈,更加亲切自然和谐。
还有一次,有诗人在一次诗歌评奖中找他写序,并丢下两万元的“报酬”。
当时的雷抒雁正是初评委主任,他当场说:“你的稿子我还未读,写与不写,如何写,还不可知,先得厚酬,让人于心不安了。”随即便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或许,也正是他性格当中的直率使然, 才会让他的笔下写出那些饱含热情与力量的诗作。
多数人知晓雷抒雁是从他的成名作《小草在歌唱》开始。那是他在1978年为纪念在“文革”中被残忍迫害致死的烈士张志新而创作的诗。经历了十年浩劫,人们习惯了噤若寒蝉的沉默,他却一举打破了凝滞的寂静,释放出国人内心激烈的情感。
“我恨我自己,竟睡得那样死,像喝过魔鬼的迷魂汤,让辚辚囚车,碾过我僵死的心脏!我是军人,却不能挺身而出,像黄继光,用胸脯筑起一道铜墙!”
他在诗中痛心疾首地呐喊。
对于他看不惯的事情,他批评起来无所顾忌。但对于惺惺相惜的同行,虔诚请教的后辈和文学爱好者,他都真诚,亲切地对待。诗歌爱好者王立世在回忆雷抒雁的文章中写道,雷抒雁是一个质朴谦虚低调的人,能够给接触过他的人以温暖和友谊。
去年4月,接受了切除直肠癌手术后,刚刚当选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的他还去长治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中华祈福大会。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已经旧病复发,他和其他几万人一样,披着雨衣,坐在城隍庙前的广场上等待祈福钟声敲响。
“抒雁就在我们中间,雨水落在雨披上,顺着帽檐滴在他清瘦的脸庞上,而他仍然笑意殷殷。”作家峭岩称。
在他后期病重的时候,作协的朋友韩作荣去医院看望他。原本半昏迷的雷抒雁却说了一句:“救命的人来了。”拖着虚弱的身子,他竟然和好友断断续续地聊上了近一个小时。
两只飞鸟划过他病房玻璃窗划定的蓝天,他感慨:“一个锁在病床的人,会把飞翔当成绝代的美丽。”躺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麻醉前短暂的清醒瞬间,他洞察道:“谁也抵挡不住麻醉,当肉体失去疼痛的时候,灵魂里,一片漆黑。”
常规的抽血化验,看到自己的血--“这不羁的液体,傲然与我对视”,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万丈豪情:“我愿滴你在酒中与朋友共饮,涂你在剑上冲入敌阵,剩余的,就以笔蘸写成长长的经卷,献给,我的神。”
他身在病榻,却同时“以文字的名义站立在纸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的妻子马利在病床前拉着他的手,为他唱起他家乡的陕西民歌:你要是我的哥哥,你就招一招手。雷抒雁频频招手,平静离去。他用最沉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最热烈的爱。
2月21日上午,在追悼会现场,有人送来挽联上书:“大雁去矣声犹在,小草萎兮春又生。”
大厅里一直在播放着《小草在歌唱》这首诗,送行的人们齐声背诵铿锵有力的诗句:“我敢说,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红日,就不会升起在东方!我敢说,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地球也会失去分量……”
(选自2013年2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雷抒雁在旧体诗词研讨会中的“一语惊四座”,是其直率性格使然,这种性格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
B.面对黑暗、同行、病魔、爱妻,雷抒雁态度不一,文章正侧面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雷抒雁。 |
C.作家峭岩对雷抒雁在祈福大会现场的描写,意在表明雷抒雁的虔诚和专注,也暗示他希望通过祈福来挽救自己的生命。 |
D.“以文字的名义站立在纸上”,雷抒雁即使身在病榻,也从未辍笔,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诗歌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
E.文章两次提到了《小草作歌唱》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是雷抒雁的成名作,最能够代表他在诗歌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写雷抒雁改名之事?(4 分)
作家赵克诚所赠之联与追悼会上他人所赠的挽联在意蕴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