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 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
2/3。
材料2: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根据以上史料,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2)材料中受打击最大的是哪两国?在相似的打击面前,两国各自走上了怎样不同的道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罗斯福新政主要目的、特点、实质,并对其加以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汴京)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三: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这种经济现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的?
(3)材料三中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材料一中的经济现象对其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中国林业网《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
(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

公元13世纪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后来,商人们转而将目光投向欧洲和美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摘自《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材料二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简表

阶段
时期
欧美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特点
雏形出现
新航路开辟到十八世纪中期
开辟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进行殖民掠夺,扩张殖民地
初步形成
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晚期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大机器生产和蒸汽时代,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
最终形成
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
当今全球化
二战后
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等等

――根据《百度百科·世界市场》整理而成
材料三(2013年9月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其中提出:)
“ 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区域合作,共创新的辉煌。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摘自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用于外销的最重要的商品名称。根据材料一信息指出当时中国的经济特色并说明你的理由。
(2)与材料一的丝绸之路形成过程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世界市场在形成中具有哪些新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世界市场”的?与表中之前的三个阶段相比,该阶段又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所希望的“创新的合作模式”的特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一次问题探究课上,老师从一本外文图书中选取了一组历史人物(17~18世纪)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对人类民主政治贡献最大的一位人物,结果下列三位人物被讨论、评价的次数最多。请完成:

(1)请依次指出图中三位历史人物的姓名以及国别。
(2)在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中,你认为这三位历史人物谁的贡献最大?为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 年法国外交部长莫内说:“和平只能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1919 年我们缺少和平,是因为我们实行歧视他人的高人一等的政策。”他认为在法德交界三角地带的煤钢工业,是互相补充的,由于人为的国界划分和民族主义的形成,造成双方为了这一地区而进行激烈的冲突,任何一方失去这一地带,就感到安全没有保证,于是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战争,而煤钢工业作为军事实力的关键问题,又使冲突更加严重了。
——摘自《欧洲之父一一莫内回忆录》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最大影响则集中体现于对人类进步信仰的丧失,这种信仰在1914年6月以前曾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标志。……毫不夸张地说,战争使欧洲知识界的精英们坠入绝望的精神探索,在战争留下的一片愁云惨雾中寻求答案。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歧视”德国有关煤钢工业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歧视”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