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
| D.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 B.保留习惯旧俗 |
| C.强调法官至上 | D.体现人人平等 |
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则。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证了工匠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的失传 |
| C.反映了古代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 |
|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 |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 B.中书省 | C.理藩院 | D.行中书省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 A.气者,理之依也 |
|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
|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
|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