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甲地(70°N,80°E)到乙地(70°N,15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
B.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
C.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
D.先向南,再向东,最后向北走 |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的地理纬度可能是
A.5°N B.30°N C.35°N D.45°N
19.该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南坡明显高于北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水分状况 C.热量差异 D.土壤差异
20.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读图,完成15~17题。
甲 沿北纬某纬线甲大陆主要乙 沿南纬某纬线乙大陆主要
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15.造成甲大陆自然带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不同 B.水分不同 C.海拔不同 D.纬度不同
16.甲大陆东、西两侧的③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
A.均为地中海气候
B.均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17.甲大陆①自然带与乙大陆⑤自然带类型相同,关于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由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而形成的
B.都是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而形成的
C. ①自然带受西风带影响;⑤自然带受寒流影响
D. ①自然带深居内陆;⑤自然带地处山脉背风坡
下列各图分别为“非洲某地区的自然景观图”“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图①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最可能出现在图②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3.图①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布规律是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4.影响丁地所见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北京奥运会火炬于2008年3月25日在雅典采集火种,4月1日从北京出发在全球传递,5月传回国内。雅典所处的自然带为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D.温带混交林带 |
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绿草遍地、无人居住的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因无天敌,环境又好,10年后繁衍到1000只,20年后到了6000只,然后又过了3年调查时发现只剩下42只。据此完成10~11题。
1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气候恶劣,大批驯鹿冻死
B.大量捕杀,人为原因造成
C.过度繁殖,饥饿而死
D.漂洋过海,迁移到其他地方
11.正常情况下,该地区的驯鹿数量虽有波动但会基本稳定。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具有生产功能
B.具有平衡功能
C.具有统一的演化进程
D. “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