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北国的安逸
张炜
法国翻译家、汉学家Chantal Chen-Andro女士在她的一本书里为我出了个题目:什么东
西——它可以是一个词、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一一会马上令人联想到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题
目出了足有半年多,我却一直没能写出来。原因是我想不出这种能够直接引起联想的东西(事
物)到底是什么,甚至还陷入了困惑。
现在,置身于黄河北岸的阵阵秋凉中,我自然而然地渴望起一种特别的温暖,并且不由
自主地想到了怎样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且我还想起了过去几年中的这个时节,即秋末初
冬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出差时,在湿冷的寒风中怎样瑟瑟发抖,想起那时的窘迫和
对灿烂阳光的期待。我曾经想到了中国北方热乎乎的大炕。当时如果有那样一个去处,我会
毫不犹豫地直奔而去的。真的,在中国胶东冰冷的冬季,那时我们每次从街上返回,要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偎上炕头儿:寒意顿消,满身惬意;可惜的是,如今不仅在国外,即便是
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北方都市济南,大概寻遍满城也找不到一座火热的大炕。
然而告别了它,对有些人而言就是告别了一种生活,一种传统,一种独特的享受。这种
享受实际上仅仅是属于中国,属于北方。它在一个游子的心中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式的煦热,
集中了对故乡和热土的一种想念和温情。
 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是的,一想到炕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意蕴,特别是它在冬天所给予的那种安逸,也就想
到了我们中国人才拥有的那种生活。想想所到过的国家,好像接近于这种大炕、这种居家习
惯的,在东亚一带还有日本的榻榻米、韩国的暖床之类。不过它们与中国的大炕仍然还是不
同的,它们看上去更多是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地铺”。标准的炕一般比双人床要大得多:由
土坯或石料做成。北方的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和辽阔的关东,几乎家家离不了大炕。在那
里,一说到炕就想到了家,特别是想到了“我们的家”。在可怕的冬季,即便温度降到了零
下四十度,只要有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大炕,那么这一家人就可以安然过冬了,这个家也就是
可爱的。大炕的确让人充满了留恋。
大炕与床的区别在北方人那儿是非常清楚的。说到中年以上的北方人,他们十有八九会
感念炕的好处。而对于床,对许多人来说那不过是不得已而用之罢了。炕宽大、稳固、随意、
耐用。炕十分沉着。床比起炕来要显得单薄和轻浮,也不够坚固。一些有腰腿病的人,一些
上了年纪的人,一离了炕就会难受。还有些人只有在炕上才能睡得安稳,一到了床上就要失
眠。我曾在胶东海边农村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冬天里,暖煦煦的大炕上放了小孩子,放了
怕冻的红薯和南瓜,还有一只猫依偎着老人。入夜后一家人常常围在炕上剥花生剥玉米,男
人时不时伸手到烟笸箩里抓烟;来了串门儿的也马上爬到炕头,一起做活儿,说说笑笑,传
递见闻。这就是一幅北方农村的“过冬图”。
到了冬天,只要进了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就会说: “上炕暖和吧。”不仅这样,他们
挂在嘴边上的还有: “上炕吃饭”、 “上炕说话”、 “上炕抽烟”、 “上炕看书”、 “上炕喝茶”、 “上炕打牌”,等等。这让人常常觉得炕才是一切,炕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的确,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家庭是以炕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人的生老病死都在炕上,从出生
到终了,都是在炕上。炕与人的亲密关系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
记得从北部广大地区进城的人,由他们亲手设计的公寓楼曾特意在主卧室留下了修筑大
炕的地方,惹得城里老户哈哈大笑。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炕不是床,所以不能说“一张炕”。它要说成“铺”;更多的时候还要按“座”来算,
平常都说“一座炕”,听口气就像说一座山一样。山是不能移动的,因而它一直装在游子的
心里,化为永恒的参照和长久的思念。
第二段,作者回想了自己在凉意中对温暖的特别渴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2)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废墟
周晓枫
(1)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2)我们没有耐心听从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殉葬的植物。
(3)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迷宫,复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概念。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在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没有暗示和标志,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4)……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就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5)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境,这些被生活腌出成味的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6)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及的知识。
(7)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
(8)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培、吴哥窟、罗马斗兽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所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天荒般的沉静。
(9)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的极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10)圆明园毁于大火。
(11)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12)其实,圆明园的美正在于它的消失,在于它只剩下一个等同奇迹的名字。这朵不能从火焰里复活的玫瑰,这个我们从未目睹的地方,成为巨大而至美的幻境。它符合神话的所有气质:瑰丽而虚幻,悲伤而至尊,它像亡灵般拥有全部的褒义词。
(13)美若深渊,不可测探。圆明园:一座成为神话的想象建筑,一个被经常谈论却从未彰显的奇迹……我想说,天堂的性质莫不如此。
(选自2013年第2期《十月》,有删节)
根据(1)~(5)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要概括作者小学时第一次游圆明园的感受。
(2)文中多次出现“迷宫”一词,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迷宫”?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废墟”为题。
作者认为作为废墟的圆明园主要有哪些“美”?请简要分析。
对文中划线句“美的分量重于羞耻。”有人认为,这是对圆明园之美的歌颂与赞美;有人认为,这是对人们忘记历史的讽刺与批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这两个层面。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学这一寓仁于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千年儒学发展史中。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宋明理学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儒学文化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困境。儒教的危机,首先是其宗法封建性礼教伦理的危机。现代化是一个由人格依附的臣民社会向自由平等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儒家礼教之义务本位、人格附从、等级尊卑的宗法封建伦理,与现代性公民伦理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紧张。戊戌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文化核心的侵蚀,儒教的危机日渐凸显,中国进入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
如前所述,支撑古典中国意义世界的儒家文化,其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内蕴着人文性和宗法性的深刻紧张。因而,如何对待儒家传统的宗法伦理和普泛德性,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基本难题。戊戌以来,儒家伦理规范受到维新思潮的正面挑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对礼教核心的三纲之说进行批判。然而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大致保持在儒学改革的范式之内,其对儒教基本上持弃礼存仁的文化改良主义方针。康有为对儒家“仁”的精神超越性伦理与“礼”的社会约束性伦理臧否有别。在其儒学宗教化计划中,康氏主张立孔教为国教,并改革其礼律中不契于公民社会的宗族伦理。而在其大同乌托邦中,“大同”则被归为人类社会超越据乱世①“礼”之等级秩序的“仁”的最终实现。谭嗣同在其《仁学》中,则以“平等”、“大同”释仁,而以礼教三纲五伦为过时的据乱世的礼法,并倡言“冲决伦常之网罗”。梁启超则从伦理学层面响应了儒学变革与接续的问题。他认为,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伦理因时势而变迁,道德则具有普泛和永恒的价值。综而言之,维新时代思想家虽已向礼教纲伦提出正面挑战,但其仍维护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仁学的德性价值。他们虽然观点各有特点,其要旨皆在于改革制度化儒学之“礼”,从中剥离并开发德性儒学之“仁”的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
(节选自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有删节)
[注]①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历史演变阶段有三:据乱世,升太平,太平世。大同之始基为据乱世,大同渐行为升太平,大同成就为太平世。
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这一德性理想和“礼”这一伦理秩序的配合,构成了伦理道德体系。
B.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对“礼”的强化直接导致富有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屈从于封建性的臣民伦理。
C.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体现德性原则的人道精神被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扼杀。
D.在儒学的两个层面中,“仁”与“礼”所具有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因宗法封建伦理的强化更趋深化。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首先指出儒学内在的两个层面,并对这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进而简单地论述了“仁”与“礼”冲突的原因与发展。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由内而外着重论述了自晚清以来儒学作为典范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现代公民伦理价值相互冲突的原因及表现。
C.第三段先指出儒学文化仁礼合一的价值结构自身的缺陷,继而侧重阐释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代表人物的儒学改革主张的不同点。
D.文章紧扣儒学体系中的“仁”与“礼”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冲突,按时代进程,分别介绍儒学具有的这种内在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礼教的封建宗法伦理在儒学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反人道的倾向,“三纲五伦”这一封建伦理的出现则体现了这一倾向的强化。
B.晚清以来,儒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所依附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的解体以及宗法封建礼教伦理与现代公民伦理不可避免的冲突等方面。
C.维新派的传统批判基本上没有抛弃儒学中的德性原则,而将批判的重点都放在了以礼教为核心的三纲之说,并各自提出了富有个性的理论。
D.康、梁、谭三位对儒学的改良主义方针都注重保护并开发传统儒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人文价值资源,如孔子的精神权威以及仁学的德性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看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①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只想快点离开。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怕妈妈再说什么,培德赶紧把妈妈“扶”出了房间。
培德拉着母亲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具体指出文章三处划线句子中“妈妈”一词分别体现了说话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①答:
②答:
③答:
罂粟蛋糕的内容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身份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近年来,关于家族的历史叙事和传统民间社会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个不受官府直接控制的民间。在过去,国家权力的职能与能力是有限的,官员人数不多,政权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基层社会实际上是以家族关系为基石,组成各种社群和组织,如乡族、会馆等。这些社群有着自己的乡约、章程,在国家权力之外实行高度的自治,修路、赈灾、办学堂、调解民事纠纷,甚至参与地方事务。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民众在实质上没有真正政府管理的十年中,正是靠着这种自治而维持了社会的基本运作。
②中国传统民间社会虽然不同于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仍是形成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第三领域,将国家与个人区隔开采,使得个人尚有一定空间。正如当时在中国的罗素所观察到的,孝顺观念虽然违背公益原则,但“它当然比它的西方对手爱国主义的危害要小”,后者“更容易导致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在‘‘五四”之后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争论中,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开始强调群体主义,强调集中和纪律,甚至不认为一团体中人可以自由退社,认为国家才能有自由,个人不能有自由。相信国家能给个人带来自由,这也许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最大的迷思。此后的国民党一党专制表明,“五四”时期批判家庭制度是为了个人的解放,但解放出来的个人却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组织——国家。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充满了悖论,它所追求的许多现代性目标都没有实现,甚至走进了另一个历史房间。无论是新民还是立人,都是由政治问题转向社会问题的思路,隐含着相信国体重于政体,治民重于治政,将解决社会问题与解决政治问题混为一谈,由政府或政治革命来解决社会问题。后来,在更为激进的人看采,家庭是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这种认识的逻辑演进,便是形成新国家体制与旧社会结构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认知模式,以国家名义宣称,家庭制度的“族权”是四大封建绳索之一,最终将家族形式纳入阶级斗争范围,并以痰风暴雨的暴力斗争消灭士绅主导的民间社会,使社会生活的一切都统治在全能国家之下。
④国家权力成为组织社会的唯一形式,从此从城市的单位到乡村的公社,包揽了一个人从摇篮到墓地的一切。社会日益萎缩,终至为国家权力所吞噬。正如社会学家黄宗智所指出:“虽然整个社会组织的范围急剧缩小,但正式国家机构的规模却成倍增大,其结果是传统第三领域大幅度的国家化。”由于中间领域的消失,每一个个体都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家,在国家面前,没有任何个人的存在可言,以致大多数人不经过思考就会认可这样的事实:只要是以国家的名义,任何行为都是正当的。结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不珍惜个人自由权利的传统家族的批判取得了彻底胜利,但个人相对于国家权力的自由却被剥夺了。
⑤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国家化终止,重新开始了胡适所说的“三百年来社会化的倾向”(指近代以来民间社会的发展)。国家权力-不再垄断所有领域,农民脱离了人民公社的束缚,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减弱,而新的民间社会却尚未建立起来,以取代一去不返的家族、乡族纽带关系。
(节选自景凯旋《对家族的想象》,有删改)
下列关于“传统民间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社会的基层,以家族关系为基础,有自己的组织、规则,在一定范围内实行高度自治。
B.它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第三领域”,在这两者之间形成区隔,从而使得个体享有—定的自由。
C.它不同于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社会危害性较小,能解决一些基层的实际问题,甚至参与地方事务。
D.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家化逐渐终止背景下,传统民间社会开始重新发展,国家权力放松对人的控制。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首先点明传统民间社会的学术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然后侧重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简述传统民间社会的基本作用。
B.第②段承接上文继续阐释传统民间社会,多角度进行比较,将它与西方的“市民社会”以及“五四”时期的一些观点作比较。
C.第③、④段紧承上段,重点强调新文化运动取得全面胜利,它以暴力形式消灭了民间社会,使社会生活的一协都归于国家之下。
D.第⑤段在时间上照应文章开头回到现在,回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的变化,但新型的民间社会模式并没有重新建立起来。

下列对原文内容和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民间社会不受官府控制,但在过去,国家权力的职能与能力又是有限的,政权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这样传统民间社会在当时就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B.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开始强调群体主义,强调集中和纪律,甚至认为任何一个团体中的个人可以自由退社,认为只有国家才能有自由,而个人不能拥有自由。
C.“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许多现代性目标都没有实现,一些激进分子甚至认为,家庭是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
D.“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不珍惜个人自由权利的传统家族的批判取得了彻底胜利,但个人相对于国家权力的自由却被剥夺了,因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失败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江 南 岸
陈志宏
①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绵绵诗意,把岸这一稚拙的江南风物,深深地烙进人们的心里。江南文人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历来为人颂扬。无心插柳的闲来之笔,不经意间,把江南岸的美名四下里传播了开来。
②江南水沛。有水便有岸,诗曰:“淇则有岸。”有岸之水,清泠映天,人来人往,心生留恋意;无岸约束,水就成了灾患,驱人逃离,害人不浅。江南水美,岸功不可没。
或宽或窄的一段,或绿或黄的一圈,或曲或直的一条,江南岸从水边延展开来,将碧绿的柔波,暖暖且软软地拥揽于怀。水的柔情意,衬出江南岸的大胸襟。造字先生把“伟”字和“岸”并连一起,便有羡人的高度,耀人的宽度,以及神奇且美妙的深度。
④唯美江南岸,绿意盎然,草树轻摇,轻轻浅浅的一线是画家明丽线条的起点,如水雾中沉睡着的五彩梦,又好似记忆中散发着怡人芬芳的黑白片断。
⑤江南岸与水密不可分。水,失魂地飘游,它的名字是汽、雾、霜、雨、冰和雪。游子思归恋家,水漂流在外,大地是它永远的故乡。流水无情,大地有意。大地宽厚的胸怀,接纳回到故里的水。自涓滴始,水在大地上欢蹦乱跳,在江南岸的护送下,累积成流,它的身影在塘溪沼潭里妖娆,在江河湖海里娇媚。
⑥因水而生,依水而活,江南岸唯以依绿染翠相报。绿,是江南岸迎风飘展的经幡,由内而外,净明通透。水草是少不了的普通饰品,生在岸上,倒挂在水里,有坚贞的骨血,更具水样柔性的肌肤。岸边的树,杨柳居多,乌桕、苦楝、白杨、皂角和合欢也不少见。树的挺拔,映衬岸的魁伟;树的风姿,增添岸的厚实。
⑦秋冬时节,水瘦下去,江南岸在风中展露嶙峋惨白的骨肉,那是水一点一滴侵蚀的结果。你进三尺,我退一米,江南岸看淡荣辱,自是不会患得患失。岸绿岸黄暗自春。秋冬时节的岸,不畏水的耻笑,春夏之季,不惧水的冲刷,坦然接受水的捧杀与棒杀。江南岸为水而生,以水为美,和水交缠到白头,不论春秋冬夏,永远不离不弃。
⑧多情亦是大丈夫,江南岸超越世俗眼中的魁伟,柔情万种,极尽缠绵意。
⑨亲水江南人爱恋江南岸。农夫荷锄扛耙,牵一头走得四平八稳的水牛来岸边饮水;女子步履轻盈,提篮衣物去岸边浣纱;孩子脱得赤溜精光从岸上一跃而入水,过了好半天才浮出水面,惊飞一群鸭;渔夫和船家驾一叶扁舟在水里穿梭,水上的日子,绵长而味足。
⑩生在江南,对于岸,心有千千结。家里有块田在北港(本地的俗称,即向北流去的河)岸边,年年崩岸,都要毁掉一部分水稻。父亲望着塌陷入水的岸,欲哭无泪,扶锄垒起一条新的田塍。我站在父亲身边,无限伤感地望着坍下去的岸,说:“怎么会这样?”父亲向着河水冲着风说:“去的只管去吧,留下的总要珍惜。”
⑪就是这条岸,在我青春岁月,引爆对远方的渴望。1993年正月初三,我从此岸出发,朝着离家的方向,走向远方。过河上的一座桥,来到彼岸,沿岸向家的方向折回。披着朝阳去,眼看夕阳西下了,却找不到回家的岸。
⑫——原来,我踏上了此岸彼岸之外的第三条岸
⑬多年后,我读到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河的第三条岸》,回想当年的轻狂,不禁莞尔。河的第三条岸,到底是什么?是污浊的世界,还是无忧的天堂?是无法摆脱的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关于岸的寓意,延伸开来,有无穷的可能。
⑭江南岸带给我视觉美感,以及实实在在的益处后,经由罗萨先生开化,引领我进入自由的思想之境,让我在形而上的王国快乐飞奔。
⑮念念江南,亲亲我那梦中的江南岸。
(选自陈志宏著《人生三道茶》)
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③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文章以“江南岸”为题,却多处写水,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要求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谈谈你对本文“江南岸”内涵的理解。
(2)探究第⑫段中划线句“原来,我踏上了此岸彼岸之外的第三条岸”蕴含的深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