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性•兽性•虫性
——进化论出世150周年陟览
(1)人类能进化到今天的优秀和强大,胜过一切其他动物而统治着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获得了理性,即认知世界、概念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动物学研究表明,其他动物如灵长目也有初等的认知、简单的思维和粗浅的推理能力,但都不如人类的能力那么强大、系统和深刻。只有人类具备理性思维和行为能力。
(2)人的理性包括感性认知,学习记忆,思维推理和智能创新四部分。
(3)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认知食物和猎物,鼠见猫逃窜等,多是先天遗传技能。除高级灵长类外,都不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影像,经长期训练也不成。学习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发达的大脑是浩瀚记忆力的物质基础。符号语言和文字是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积累和传播知识的手段,是人类独有的后天习得的技能。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气和为集体利益的身精神使人类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创新智能。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都是人类智能创新的产物。
(4)理性是后天获得的能力,灵敏的受感器官,可靠的神经系统和强壮的大脑等是理性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公认后天习得的性状和能力不可能遗传子代,至少短期内不能。每代新人的理性要从头学起,靠社会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是培育公民的良好品德、优越智慧和坚韧的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没有先进文化的陶冶和良好的教育而指望天赋予睿智美德是与科学规律相悖的。
(5)人是社会性动物。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道德观念、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人的理性是从社会文化中,即群体的经验、知识和习俗中通过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生来即孤单孑立与社会隔离的人无理性可言,连语言都不可能掌握。
(6)20世纪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就都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陶醉于自己智能的增长,思想的进步,科技的成就和对自然界的某些胜利,绝不要忽略人的动物性这个本质。不管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即使走出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也可能造访火星,都不可能改变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躯体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产生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人类是地球上30多亿年的生物进化链中的一环,我们已彻底适应了这个自然环境,每一滴血、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理论、每一种主义都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成仙,自然界不能超越,更不能破坏,否则就是人种的衰微、死亡和灭绝。航天科学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
(7)倘若把人的生物性称为兽性,则人性等于兽性加理性。兽性来自遗传,基因万年笃守,千年不见有变。理性获自文化陶冶和教育,随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迅速变化。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兽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文化、科学和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机杼。即使人的兽性万年不变,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总在提升着人的理性,增益着人性的光辉。
(8)后天获得的理性,如科学、文化能否影响人的兽性进化?科学界仍有争论。20世纪生命科学主流仍然否定法国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获得性状”可遗传后代的理论,认为缺乏实验证据。多数人认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会影响甚至操纵人的遗传特性,如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使后人免疫能力更强,变得更健康,更聪明,那是可能的,有的已经实现。
(选自《文汇报》2008年11月1日,有删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类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字去思维和表达,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这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
B.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这说明了人的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离开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
C.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备了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人的理性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
D.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人的生物本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 |
E.科学界普遍认为,后天获得的理性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物本性的进化,例如科学文化的进步使得人类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等。下列对有关“理性”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其他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的生物都不能认知、思维和推理。 |
B.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能够认知食物和猎物,不属于感性认知的技能。 |
C.学习记忆以发达的大脑为物质基础,思维推理建立在感性认知和学习记忆的基础上,是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的过程。 |
D.人类智能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良好的悟性和探求真理的勇气,它促成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根据文意,人获得“理性”有哪些途径和必备条件?(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
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 |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
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
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
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 |
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 |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大智大慧
(俄)盖冒克利德哉
安德莱耶维奇手拿报纸,坐在沙发上打盹儿。突然,有人急促地敲窗,这使安德莱耶维奇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他住在八楼,而且他这套房间是没有阳台的。起初,他只当是自己的幻觉。但是,听,敲窗声再次传来。陡然,窗户自动打开,窗台上显现出一个男子的身影,这人穿着长长的白衬衫。(1)
安德莱耶维奇惊恐地暗想:“是个梦游病患者吧,他要把我怎么样?”(2)
那男子从窗台跳到地板上,背后有两个翅膀摆动了一下。接着,他走到沙发跟前,随便地挨着安德莱耶维奇坐下,说:“深夜来访,请您原谅。不过,这是我的工作。有人说我们天使逍遥自在,终日吃喝玩乐,那是胡言乱语。实际上他对我任意欺压,刻薄着呢。” (3)
安德莱耶维奇一下子没弄懂,问:“这个‘他’是谁呀?”天使压低声音回答:“我告诉你吧,是上帝!”“哦,明白了,明白了。那么,上帝或者您,找我有事儿吗?”天使说:“您要知道,我是奉他的命令来找您的。我负责分配上帝所赐的东西,也就是智慧。每个人都应该分配到智慧,或多或少罢了。可是昨天我查明,我一时疏忽,您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也就是说,我忘了分配智慧给您。”(4)
安德莱耶维奇怒气冲冲,从沙发上一跃而起:“什么什么!您怎么能够如此粗心大意!快把我应有的一份交给我!别人的我管不着,可我的一份,劳驾,快交给我吧。哼,难道我低人一等?”天使安慰他:“我正是为此而来。我完全承认自己的过错。我尽力弥补,为您效劳。我给您送来的,不仅是智慧,而且是大智大慧!”(5)
天使从怀里取出一只小塑料袋,里面五颜六色,流光溢彩。安德莱耶维奇接过小塑料袋,藏进床头柜的抽屉里,转身说:“谢谢您想起了我!要不然,我就会这么一点智慧也没有、傻头傻脑地混一辈子啦!”天使忙接嘴:“哦,这确实太可怕了!如今全安排好啦!我真为您高兴!现在,您将享受到苦苦怀疑的幸福!”“什么什么?怎样的怀疑?”“苦苦的怀疑。”“这是为什么?非苦不可吗?”“那当然。此外,您还将猛猛地摔跤,飞速地升迁。”安德莱耶维奇没听清楚:“飞速地升迁?那好哇,还有什么?”“猛猛地摔跤!”安德莱耶维奇警觉起来:“唔,那么,还会怎么样?”“您还会由于暂时不被理解的孤立而感到一种崇高的自豪。”“暂时不被理解?您不骗人?的确是暂时的吗?”“当然,暂时的!不过,这段时间可能比您的一生还长得多,但是您将经常具有一种创造的冲动!” (6)
安德莱耶维奇皱眉蹙额地说:“创造的冲动?还有什么?您全爽爽快快说出来吧,别折磨人了。”“哦,还多着呢。也许,甚至要为所抱的信念而牺牲生命,死而无憾!”一定得……得死吗?”“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获得人们敬仰的、万世流芳的伟大幸福。”(7)
安德莱耶维奇沉默片刻,使劲地握握天使的手,说:“好吧,谢谢您,感谢之至!”(8)
等天使飞出窗户,安德莱耶维奇就从抽屉里取小塑料袋,准备丢进垃圾通道。转念一想,又下了楼,走进院子,找了个阴暗角落,把一塑料袋大智大慧深深地埋入土中。(9)
12.概括第(1)(2)段所写情境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13.从全文看,安德莱耶维奇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14.把天使塑造成“随便”而多话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5.安德莱耶维奇最终“把一塑料袋大智大慧深深地埋入土中”,对他的这一行为,你有何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6.简评本文的写作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日本无人太空实验自由飞行物研究所(Institute for Unmanned Space Experiment Free Flyer )日前表示,日本将在2030年前在太空建造太阳能发电站,通过激光束和微波将电能传送回地球,实现日本清洁能源无限化的梦想。
日本本土能源有限,主要依赖于石油进口,为此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日本政府已经挑选了一些公司,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投入数十亿美元,希望在20年内实现太空太阳能发电的梦想。
这个大胆的计划名为“太空太阳能系统”,即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对地静止轨道上,建立一个由巨大光电盘组成的、面积达方圆数公里的装置。计划参与这一项目的三菱重工的一位研究员说:“因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而又无限的能源,我们相信这套系统可以帮助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
太阳能电池能够储存太阳能,并且太空中的太阳能要比地球上至少强五倍,日本将利用激光束或者微波将吸收的太阳能送入地球。无人太空实验自由飞行物研究所发言人说,地面上将树立起巨大的天线,很可能选址在海上或者水库堤坝上。日本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发电量十亿瓦特的系统,相当于一个中型核电站,但它生产每千瓦电量的成本只有8美分,比目前的成本便宜六倍。
但这项计划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如何将庞大的系统设施送入太空。自1998年以来,日本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项目。10月份,日本经济产业省和科学省又为实现这个项目迈进了一大步,他们选择了数家日本高科技企业作为这个项目的合作伙伴,包括三菱重工、NEC、日本富士通公司以及夏普公司。
这个计划被分成多个阶段,到2030年全部完成。日本无人太空实验自由飞行物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说,在未来几年内,日本将利用本国自主研发的火箭将一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测试利用微波传送能量。大约2020年,将发送和测试发电10兆瓦的巨大的光电结构,接着发射发电量250兆瓦的光电设施。最后在2030年实现太空发电,生产廉价电力的目标。
不过一些研究机构提醒,激光束从太空中照射下来,会将空中的鸟类烤焦,将飞机切成片,这些可能引发公众恐慌。根据他们2004年对1000名日本人的调研发现,激光和微波是普通日本人最担心的词汇。
8.下列对“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主要原因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现日本清洁能源无限化的梦想。
B..太阳能生产每千瓦电量的成本只有8美分,比目前的成本便宜六倍。
C.日本本土能源有限,主要依赖于石油进口。
D.太阳能电池能够储存太阳能,并且太空中的太阳能要比地球上至少强五倍。
9.下列对“太空太阳能系统”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对地静止轨道上,建立一个由巨大光电盘组成的、面积达方圆数公里的装置。
B.日本人相信这套系统可以帮助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问题。
C.利用激光束或者微波将吸收的太阳能送入地球。
D.它会将空中的鸟类烤焦,将飞机切成片,引发了公众恐慌。
10.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已经挑选了一些公司,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投入数十亿美元,发展太空太阳能。他们在20年内能实现太空太阳能发电的梦想。
B.太空太快太阳能系统将太阳能送人地球时,地面上将树立起巨大的天线,选址是在海上或者水库堤坝上。
C.太空太阳能系统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如何将庞大的系统设施送入太空。
D.在未来几年内,日本将利用本国自主研发的火箭将一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测试利用激光束传送能量。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俄罗斯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工程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发现,可以把一般的伤风感冒变成治疗癌症的强大“生物武器”。
众所周知,腺病毒能引起最常见的传染病、急性呼吸道疾病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使咽喉疼痛和红肿,流鼻涕、流泪、发烧。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还能杀死癌细胞。这是美国、德国、英国和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他们还认为,一些长期重感冒病人的癌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痊愈正是腺病毒的这一特殊性能所致。也就是说,腺病毒有时还可能是人类的朋友。
这是因为腺病毒的结构特殊,即细胞一般发现不了它们,所以能让腺病毒轻易钻入。但在此过程中,“伤风感冒”会不分青红皂白既杀死癌细胞,也杀死健康细胞。现在问题就出来了:为了杀死或者照医生说的从里面“炸毁”癌细胞,就得有大量的病毒,可病毒过多又会使身体在癌症治愈前垮掉。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比如说,英国就在想办法除去能使腺病毒隐身起来的基因,使健康细胞能发现并杀死它们,癌细胞却做不到,结果腺病毒在肿瘤内大量繁殖,使其“伤风感冒”,最终将其杀死。英国玛丽娅女王癌病研究中心的专家们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几只老鼠,打算今后在人身上做试验。
在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已经开始对感冒病毒进行根本性的改造,除掉里面容许进入所有细胞的基因,其实质就是没收能打开任何一扇大门的“万能钥匙”,就只留下能进入癌细胞的钥匙。此外,还得对病毒补充武装,供给它们能产生所谓坏死效果的脱氧核糖核酸,这是一种能致肿瘤于死命的物质。这样的病毒便能成为带有钥匙和手榴弹的真正杀手。
美国已经开始对“雇佣”腺病毒“杀手”进行初步临床试验,在它们的帮助下,9名肿瘤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他们中有6例肿瘤不再增大。
(选自《百科知识》06年11期)对于腺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腺病毒实际上就是一种感冒病毒。 |
B.腺病毒能引发感冒,能杀死癌细胞,这两者都是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得出的新结论。 |
C.人类的好朋友有时也可能包括腺病毒,这从美、德等国家研究人员的观点中可以得到证实。 |
D.腺病毒之所以能进入癌细胞,是与它独特的结构分不开的。 |
下列关于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如何利用腺病毒治愈癌症的对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英国的对策是除去能使腺病毒隐身起来的基因,使感冒病毒在肿瘤内大量繁殖,最终杀死癌细胞,保全健康细胞 |
B.俄罗斯则已经开始对感冒病毒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使其只携带进入癌细胞的钥匙。 |
C.俄罗斯除了对病毒进行根本性改造外,还供给它们能产生所谓坏死效果的脱氧核糖核酸,这样的病毒便能进入并杀死癌细胞。 |
D.美国已经把利用“雇佣”腺病毒“杀手”对付癌症的方法投入临床试验,并成功治愈几例肿瘤患者。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长期重感冒病人的癌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痊愈,正是腺病毒既能引起一些最常见的传染病等疾病,又能杀死癌细胞这一特殊性能所致。 |
B.为了杀死癌细胞,就得有大量的腺病毒,可病毒又会使身体在癌症治愈前垮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
C.英国,俄罗斯的研究方法都是除去腺病毒中的一些基因,改变其结构,以达到利用腺病毒成功治愈癌症的目的。 |
D.利用伤风病毒的治疗癌症的成绩在当前国际上表现为:英国已治愈了几只老鼠,美国则在人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其他国家仍处在理论研究阶段。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单行为疗法改善老年人睡眠
在接受简单行为疗法后,患有失眠症的老年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更易入睡。他们从这一疗法中了解了调节睡眠的机制、影响睡眠的因素、促进或干扰睡眠的行为。
宾夕法尼亚州睡眠专家发现,在参加过一个简单行为疗法干预疗程的17名老年失眠症患者当中,有12人(71%)睡眠质量提高了,焦虑和沮丧情绪减轻了。9人(53%)在接受治疗后达到了不再被视为失眠症患者的标准。
而在参加“信息控制”小组的18名失眠症患者当中,只有7人(39%)睡眠质量提高了,仅有3人(17%)在到了不再被视为失眠症患者的标准。
安眠药虽然有助于减轻失眠症状,但老年人服用这种药是否安全令人担心。而常规行为疗法比较耗时,一个疗程通常需要6——8周时间。
匹兹堡大学医疗小组推出的简单行为疗法疗程只是一次45分钟的理论课和2周后的一次30分钟的辅助课。
在治疗过程中,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会向每位患者提供符合其症状的入睡和熟睡建议。如一定要在感觉到瞌睡后才上床睡觉;除非睡着了,否则不要躺在应酬上;每天定时起床。
据研究人员说,参加了简单行为疗法的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入睡前等待的时间和入睡后醒来的时间都大大缩短。睡眠效率大幅提高。沮丧情绪大为缓解,焦虑情绪略有改善。而参加“信息控制”小组的患者则没有发生上述变化。
(《参考消息》2006年10月6日)下列对文中改善睡眠的若干疗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简单行为疗法对老年人失眠患者疗效显著,能使70%以上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
B.研究表明,参加“信息控制”疗法的患者,总体睡眠质量没有大的改善,睡眠效率也没有大幅提高。 |
C.安眠药虽有助于减轻失眠症状,但会危害老年人的健康。 |
D.常规行为疗法耗时长,整个治疗过程需要6——8周的时间。 |
对老年人发现自己更入睡的可能原因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沮丧情绪降低了。 | B.焦虑情绪降低了。 |
C.上床后很快进了睡眠状态。 | D.睡眠时间变长。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对“简单行为疗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简单行为疗法”是一种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睡眠的方法。 |
B.“简单行为疗法”具有耗时短的特点,疗程只是一次45分钟的理论课和2周后的一次30分钟的辅助课。 |
C.“简单行为疗法”具有易操作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根据护士的建议,要在感觉到瞌睡后才上床睡觉;除非睡着了,否则不要躺上床上;每天定时起床。 |
D.“简单行为疗法”在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