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念夏征农同志
——写在《辞海》二00九年版面世之际
夏老离开我们快一年了,《辞海》二00九年版的编纂出版工作在新任主编陈至立同志的领导下也已经完成并面世了。此时此刻让我想起了夏征农同志。
最早听人说起夏征农这个名字还是在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夏老的儿子夏晓鲁与我同在上海市五十四中学念书。而且还是同一个年级。一九六六年初,“文革”风烟将起,学校的政治气氛也越来越浓。“五一六通知”下发后不久,同学之间纷纷在传“夏晓鲁的父亲、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夏征农被打倒了,原因是一贯‘右倾’,反对江青”。之后,我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也相继被打倒了,从革命者变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文革”结束后,在揭批“四人帮”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了夏老被罢官的原委。
一九六五年六月,夏老在上海抓华东地区京剧汇演,江青此时正在上海搞她的“样板戏”,江青对京剧汇演丝毫不感兴趣,要夏老抓“样板戏”。对此,夏老把江青的话顶了回去,说:“我们只能搞半成品,搞好后再给你去搞成样板戏吧。”不仅如此,夏老还在京剧汇演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如果有样板戏,那也应该分层次,有不同要求。省市应该有省市的样板戏,地区有地区的样板戏。应该发动戏剧界人士大家来搞。如果只有一种样板,只有几个样板戏,这能占领社会主义戏剧舞台吗?”这下可惹恼了江青,事后江青向华东局负责同志提出要免去夏老的部长职务,由张春桥接替。
同年十一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发表,夏老其时正在南京,他读后认为,姚文元文章的结尾把《海瑞罢官》说成是反党反社会主义,这太过分了,并打电话给华东局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说:“做出这样的结论,谁还敢参加讨论?”回到上海后,夏老对华东局要求宣传部三天汇报一次对姚文元文章的反映不以为然,把“球”踢了出去,说道:“这事我宣传部管不了,应该由办公厅来管。”这下夏老又一次触犯了江青。
一九六六年五月,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江青发言大批夏老如何反对京剧革命,如何反对毛泽东思想,由此夏老被免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职务,成为“文革”开始后,上海第一个被罢免的高级干部。
第一次与夏老面对面接触还是在一九八九年,我当时担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一天接到夏老秘书的电话,说夏老约我和上海三联书店总经理林耀琛同志去谈一套理论读物的策划想法。在讨论中,夏老说道,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共产党不行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等等,成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日常话题,也频频出现在我们的一些报刊上,这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夏老指出,苏东剧变提醒我们,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至关重要。他认为,应该从人类社会变迁、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而不是简单地从教条出发去实践社会主义。他认为那些希望放弃社会主义选择,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不懂得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不懂得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积淀。在夏老的组织和指导下,上海三联书店后来出版了“时代新论丛书”,作为主编,夏老亲自为这套丛书撰写了序言。
记得是一九九五年,夏老约我去他家谈出版他的文集的事宜。我有幸与夏老抱膝而坐,聆听夏老娓娓细说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编辑出版夏老文集的过程中,我系统地通读了夏老各个时期的文章,其中既有理论文章,也有诗歌、小说、戏剧,还有散文、随笔等。夏老的文章,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不同主题充满着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恩主义者的战斗精神。
夏老在政治上的“定力”还集中体现在他主持四个版本的《辞海》编纂工作上。《辞海》常务副主编巢峰同志曾多次向我谈起一九七八年的故事。当时夏老以七十五岁高龄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倡导“求实”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求是”成了解决《辞海》编纂中各种问题的钥匙。比如,从一九七五年毛泽东主席指示修订《辞海》后,《辞海》出现了两个“内部发行”的版本,即一九六五年的“未定稿”和“文革”中的“修订稿”。在编纂《辞海》一九七九年版时,遇到了采用哪个版本的问题,夏老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修订稿”是极左路线的产物,应以“未定稿”为基础。这一“定调”,保证了一九七九年版《辞海》的修订方向,也为出版界拨乱反正开启了先河。
当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没有发表,“两个凡是”的思想仍有市场,于是,许许多多疑难问题摆在了编辑部的面前。“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阶级斗争”等条目怎么写?国民党以及涉及台湾的条目怎么写,陈独秀、瞿秋白、刘少奇、林彪、康生、谢富治等人物怎么写?夏老凭着长期革命斗争的敏锐和坚定,果敢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为此,《辞海》常务副主编罗竹风专程去北京,就有关问题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意见,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未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巢峰同志在夏老和罗老的支持和鼓励下起草了一份《(辞海)处理稿件的几点具体意见》,共八条三十九款,大胆地否定了一系列“左”的提法和观点。对这份意见也有不同的声音,领导部门又不愿意轻易表态,夏老听了汇报后当即说道:“我敢于定。如果有错误,我这个主编负责。”
一九八一年初,新版《辞海》出版一年多,夏老就确定要“十年修订一次”。他指出:“《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工具书,在编纂过程中有个吐故纳新的问题。什么词汇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大家不会去用,就可以去掉;有些新出现的词汇要收进去。吐故纳新,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此,有了《辞海》一九八九年版、一九九九年版和刚刚问世的二0 0九年版,有了“求实”和“求新”的辞海风格,使《辞海》得以公正权威、常出常新,成为广大群众最为信赖的大型工具书。
夏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回想起他的事迹,重读他的文章,仍然感慨万千。
——节选《读书》2009年第l0期,作者:陈昕
注:《辞海》是我国唯一一部综合性大型辞书,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中文工具书,自1936年出版发行至今已有70余年。根据本文内容,分点概括传主夏征农的主要经历。(4分)
在作者“感念”的事件中,你觉得夏征农是一个什么品格的人?(5分)
有人指出,夏征农编纂《辞海》的“吐旧纳新”思想必须端正。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看法。(6分)
材料:
新《辞海》取消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批评和自我批评、井冈山斗争、增产节约等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约七千个条目。
新《辞海》“纳新”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华国锋、叶利钦、萨达姆,汪精卫、蒋介石、胡适、李鸿章、秦桧等。
新《辞海》未收录的:超女、PK、冏等新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可读懂声音和面部表情的软件问世
艾克曼设计出了一个软件程序,可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讲话、声音和面部表情,帮助人们分析其讲的是否属实。加拿大皇后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大卫?斯科恩表示:“政客通常不会完全说谎,但他们却非常善于周旋在真相的四周。这在2008年美国大选中已有明确的体现。”
斯科恩一直在密切注意“周旋”(spin)这个词。他发明了一种算法,可以通过监控对话或演讲中词语的使用,确定说话人什么时候想要在真相的四周周旋。这种算法首先对人称代词进行统计,比如它认为我(I)比我们(We)更加直接。接着,它将对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进行统计。这都体现了很高的“周旋”水准。
斯科恩基于候选人在大选中的150篇演讲建立了数据库。虽然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稿都出自专人之手,内容也多有雷同,但当斯科恩用这种算法对麦凯恩、奥巴马和希拉里的讲话进行分析时,却发现他们的演讲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根据软件程序的统计,每一位候选人的演讲中都包含着水平不一的“周旋”因素。其中,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含有极高的“周旋”指数,大大超出了麦凯恩和希拉里等人的数值。例如,在接受党内提名的演讲中,奥巴马的“周旋”值达到了6.7,与此相反,麦凯恩的得分低达-7.58,希拉里则得了0.15分,与平均值0最为接近。
因此,这项分析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麦凯恩“直言者”的宣言,但这种直接的说话方式对政客来说却不一定是件好事,直接的表述方式往往使激发性极强的演讲变得十分平淡。斯科恩表示,奥巴马在演讲中熟练地使用了“周旋”的技巧。瑞士沃克斯研究所的创立者布兰卡?伯勒曼表示,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选票的攀升也证实了这种技巧的有效程度。
伯勒曼用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对演讲的声音高低、音量大小和流利与否等7个参数进行了绘图,制作出了声音文件。随后她将此声音文件与演讲者的面部神情关联起来,通过艾克曼开发的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来展现演讲人的表达自如度。
分析显示,麦凯恩的声音起伏很小,让人感觉没有感情或冲击力。无论涉及到积极的前景还是悲观的事实,他的声音听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此外,麦凯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经常不能协调。
他在谈论争议性问题时常面露笑意,让人分辨不清是嘲笑还是真诚的微笑,“这让人感觉很不可信”。伯勒曼说道:“人们很难对音调平平的讲演产生信任,尤其是当演讲人的讲话与其面部表情不符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麦凯恩的演讲充满‘周旋’的技巧也无济于事。”相比而言,奥巴马的声音则充满了起伏,其面部表情也能准确地与演讲内容相匹配。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喜欢皱眉,这容易让人感觉十分忧虑。但流利的讲演,高频的语速,以及声音高低的适度控制,都使他的演讲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鉴于上述的测试,那政治家们到底有多“诚实”呢?艾克曼说:“社会民众看待大选候选人就如同对待二手车的销售员,他们似乎对自己的言论确信无疑,因此,我们很难发现完全说谎的政客。”
随着种种辨别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许有一天声音识别器或面部表情识别仪就可以联合揭露出搬弄是非之人的嘴脸,甚至超越心理学家,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取材于2008年12月26日《科技日报》)下面是伯勒曼对麦凯恩的演讲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音起伏很小,让人感觉没有感情或冲击力。 |
B.麦凯恩的声音与面部表情经常不能协调。 |
C.他在谈论争议性问题时常面露笑意,让人分辨不清是嘲笑还是真诚的微笑。 |
D.麦凯恩的演讲没有“周旋”技巧。 |
下面是伯勒曼对奥巴马的演讲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音充满了起伏,面部表情能准确地与溃讲内容相匹配。 |
B.在演讲中使用了“周旋”的技巧。 |
C.过于喜欢皱眉,让人对他能否当选感到忧虑。 |
D.讲演流利,语速快,声音高低控制适度,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各位竞选人员的演讲内容多有雷同,但仍存在着众多明显的不同。 |
B.2008年美国大选中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奥巴马最高,他很善于使用含糊的用词来处理棘手的突发事件。 |
C.麦凯恩的演讲激发性极强,但他直接的表述方式往往使演讲变得十分平淡。 |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包括听觉分析软件程序和面部动作分析软件程序。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演讲中含有的“周旋”指数越高,越受民众欢迎,当选总统的可能性越大。 |
B.演讲的形式诸如语速、声音高低以及面部表情决定演讲是否具备感染力。 |
C.演讲中使用“我们”和表示笼统含义的短语都是含糊其辞以在真相的四周周旋。 |
D.艾克曼设计出的这个软件程序目前并不能真的快速、准确地分析出人们的真实想法。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民族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文人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它的求变求新就显得更为强烈。还有,就格律诗的形式本身而言,一向比小说、散文、戏剧等艺术形式要求严格,故而,对诗美的探讨,也就更为频繁。
步鲁姆曾讲过,现代诗是一部家庭罗曼史,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简直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存在方式。自从现代新诗在中国大地上萌发,它就一时也没有安宁过。新诗的发展正是以不断的流变为规律的,任何凝固都意味着死亡。
①每一种诗歌潮流或诗歌形态,作为一种历史的“业在”,都不是孤立的存在。②历史赋予每一阶段以规定性任务。③草创阶段的白话诗派和开拓、奠基阶段的写实诗派、浪漫诗派负荷的任务不同,(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而不论是承接白话诗群的写实派,还是异军突起的浪漫派,都是沿着“诗体大解放”路子,把新诗提升到新的阶段。④写实诗派、浪漫诗派的历史功绩之一,是丰富、发展了自由体。⑤与此同时,新诗内部又酝酿着新的流派和随之而来的诗歌变革:在新诗中要求划开诗与散文的分界,倡导格律体向自由体挑战,(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⑥(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戴望舒等要求以内在节律为诗歌形式要素的主张,进一步调整了前二者的得失长短。⑦可以说,从自由诗到格律诗,是新诗不断发展和扬弃自身的历史过程。⑧事实上,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格律和自由这一对矛盾,始终以辩证的形式运动着,发展着。⑨格律化走到了极端,诗歌就又向比较地自由化方向转变;(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⑩这就是中国新诗形态的历史运动所显示的纵向轨迹。①同时,格律与自由又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时代的诗歌里,平行而又交叉,严格的格律诗常常与比较自由的诗并存,而且互相渗透,格律中常渗入比较自由的成分。②这是格律与自由在同一空间所呈现的横向关联状态。③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新诗艺术形式发展史。
“年轻人挣扎着反抗父辈人物,并渴望最终取代他们”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不超过25字)
答:这句话的含义是
对第三自然段中A——E划线句的理解,不符合句意的几项是
A.前者是在“辟荒”“尝试”中争得新诗的“正宗”地位 白话诗派在草创阶段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不断完善自身而在诗坛上争得了主导地位,率领诗歌发展的新潮流。 |
B.新月派的崛起,标志着新诗从自由到规范的位移 新月派异军突起,极力倡导格律诗,使得格律诗由占据了诗歌发展的主导地位。 |
C.当新月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及至后,又会有新的诗人做新月派诗人们开初时的工作 当新月派诗人对格律的强调达到最高的程度后,又会有新的诗人不满意诗歌形式日益僵化、失去活力的局面,因而求变求新求超越,要开创一代新的诗风。 |
D.自由过分了,格律就又强调,新质的格律又应运而生 |
在强调诗歌自由化的历史阶段,自由化发展到了极端,又有人强调格律,于是一种性质全新的格律又产生了。
E.格律与自由,都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
格律与自由,平行而又交叉,格律体转化成为自由体,自由体转化成为格律体。
从上下文中找出与第三自然段句⑦“从自由诗(1),到格律诗,在到自由诗(2)”中三个词的照应句(只写句子序号)。
“自由诗(1)”的照应句是 。
“格律诗”的照应句是 。
“自由诗(2)的照应句是 。
第三自然段由13句话组成,分析作者的思路,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用“/“在下面句子的序号中标出。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
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中国新艺术形式发展的特点?据此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来,写在方格内(不超过20字)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雨中过伶仃洋
过伶仃洋,冒着细雨,甲棋逢对手上只我孤孤寂寂,航行在文天祥的温漉漉的诗行上。
“惶恐难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尽管诗人已经过了八个世纪,他举袖望故国的颤抖,仍遗落在伶仃洋里,有热泪点点,横飞竖洒,激荡不已。
云不语,雨不语。那宽袍阔带的文官正被元兵押解向死亡,伫产在一块大帆下不语。
那雾遮遮掩掩的岛,叫伶仃岛,这雨中衔一副寒霜脸的海,叫伶仃洋。文天祥叫零丁,令人叫伶仃,不管怎样写,这两个字都叫我受不住。不忍看,也不敢想。
天下伶仃人,不只你一个,偏你浮海赴义,一首诗吟得后人心疚。
我是一个九岁丧父的人,寡母领着我们三兄妹,而我是老大。“长兄若父”,我怎样在九岁十岁直至十五的肩膀上,放得住上有寡母下有弟妹的酸苦期冀?
寡母望我,我望寡母,泪眼相向;一间草房,数亩身田,天有阴晴雨雪,地有泥泞坎坷,人有势利冷眼,别人丰收时我们歉收,过节时别人满嘴油腻,我们数盘清冷。我们有永远卸不去的疲惫,有永远流不完的汗水,有永远忍受屈辱的咬紧牙关。
“长兄若父”,一个少年在风雨里摔打,支撑他的力量只是一个饥饿中不甘人后的期冀。当十六岁进工厂赚钱取工资时,望遍全厂三千人,只有我是十六岁。
一个大雨敲窗的夜,在同宿舍工友的鼾声中,我读到《过伶仃洋》,我哭了。“身世浮沉雨打萍”,“零丁洋里叹零丁”,每一字都击中我感情中最嫩薄的地方,我是那么不堪一触,我哭。
“伶仃”这两个字,是谁选的?仓颉也有_____和_______么?因而这两字才很瘦长,如一个长年饥饿的豆芽的孩子。
“伶仃”这两个音,也要用舌小心吐出,舌头粗壮的得意的人吐不出,它是那么脆弱,重一点就会变形。
从此读书怕见“伶仃”,见时故作不见。读书又受读“伶仃”——当我为我自己,也为母亲弟弟、妹妹挣扎了一天,赚得一元四角钱后,静下来,想哭的时候。
是什么叫我爱了文学?我下班就走理了文字堆里。读进躯体和宣泄出躯全的都蘸满了感情浓法的文字,一种排斥合用排斥热闹的孤零的生活。
一部《易经》圈住我,两千年前已洽谈室,我从小就在零丁洋上漂泊航行。
有人说:“孤独是知识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状态。”
“智商高的人都是孤独的人。”
“孤独是一种超出了平庸与俗气的美学境界。”
说这话的,大约是被过分的热闹优苦了的人吧?大约是难得享受一下短时间的孤独之美吧?
吃含味精的菜太多,一次糖抖黄瓜就被推为最佳滋味,我理解这种心态。
孤独不好,伶仃不好。
当父亲溘然撒手入世,别把一个孤傲的孩子遗落在冷漠和多白眼看里的家族里,那么我不会跟那古代的亡国之官叹伶仃,叹也无力。
如果文天祥置身于抗击异族入侵者的人民大众和爱国勇士的汪洋里,虽自己身死,也去会叹息伶仃。
在伶仃洋里,他正被押解到一个绝望的地方去,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曾为它的广大扬眉得意,南宋却连最后一声国人的哀音也未闻,多寂寞呀。
“零丁洋里叹伶仃”,半生沉浮,一腔宏愿,尽付流水,遥对故国,究何以堪。
爱国者的孤独,悄悄地升华了我的孤苦,家国虽有别,情感却易通。血写的文字有不可局囿的穿透力,这是多么奇妙的心灵感应啊。
文天祥的伶仃别是一番至高境界,怪不得我每读心碎,世人也皆尽可一哭。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千古传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一自然侧面中“航行在文天祥的湿漉漉的诗行上”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湿漉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第九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其中的四种: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2分)
第十二自然段中甲、乙两处横线上应填入的切合文意的一组短语是( )
A.亡国之痛;悯人之情 |
B.预见之才;体味伶仃 |
C.亡国之恨;孤苦家世 |
D.诗人之情;学子之心 |
第十二自然段中提到的“仓颉”是什么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枯叶蝴蝶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只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了的树叶,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如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叫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们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为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蝴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枯叶蝴蝶经过伪装仍然逃不脱被捕的命运的原因是:
① ②“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枯叶蝴蝶突出了“死灰颜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中有鲜明的对比:既有枯叶蝴蝶正反两面的对比,又有枯叶蝴蝶与其他美丽蝴蝶的对比。 |
B.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枯叶蝴蝶的描述,揭示了愿“一切都显出它们真相”的殷切希望。 |
C.文章表明坚定的信念:尽管许多人都学枯叶蝴蝶“装假作伪”,但我要效法其他蝴蝶的表里如一。 |
D.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在对枯叶蝴蝶即将灭绝的前景的描述中,表达出对人们滥捕濒危物种的深沉忧虑。 |
E、文章叙议结合:在描述枯叶蝴蝶的伪装和命运之后,论说了造成其悲惨结局的原因及其教训。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陶器、铜器或者其他器物,有“物勒工名”的传统。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由后比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彩陶上的花纹。有些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鸟形、兽形、草木形等等,画得精巧,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分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第1段中“由后比例前”的意思是( )。
A.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 |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
D.根据后来的来类推以前的 |
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却为数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