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两个大都市    
王安忆
即便是上海的寺庙也是人间烟火,而北京的民宅俚巷都有着庄严肃穆之感。北京的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是家长制的。它偏正分明,主次有别。它正襟危坐,慎言笃行。它也是叫人肃然起敬的。它是那种正宗传人的样子,理所当然,不由分说。当你走在两面高墙之下的巷道,会有压力之感,那巷道也是有权力的。上海的民居是平易近人的,老城厢尽是那种近乎明清市井小说中的板壁小楼。带花园的新式里弄房子,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那些雕花栏杆的阳台,则是供上演西装旗袍剧的。豪富们的洋房,是眉飞色舞,极尽张扬的,富字挂在脸上,显得天真浮浅而非老于世故,既要拒人于门外,又想招人进来参观,有点沉不住气。
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深邃睿智的表情,他们的背影有一种从容追忆的神色。护城河则往事如烟地静淌。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有文明:瞧您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的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上海人则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他们心中没多少往事的,只有20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他们都不太惯于回忆这一类沉思的活动,却挺能梦想,他们做起梦来有点海阔天空的,他们像孩子似的被自己的美梦乐开了怀,他们行动的结果好坏各一份,他们的梦想则一半成真一半成假。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的。他们的骂人话都是以贫为耻,没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实用精神。
北京是感性的,倘若要去一个地方,不是凭地址路名,而是要以环境特征指示的:过了街口,朝北走,再过一个巷口,巷口有棵树,等等的。这富有人情味,有点诗情画意,使你觉得,这街,这巷,与你都有些渊源关系似的。上海这城市却是数学化的,以坐标和数字编码组成,无论是多么矮小破陋的房屋都有编码,是严丝密缝的。上海是一个千位数,街道是百位数,弄堂是十位数,房屋是个位数,倘若是那种有着支弄的弄堂,便要加上小数点了。于是在这城市生活,就变得有些抽象化了,不是贴肤的那种,而是依着理念的一种,就好像标在地图上的一个存在。
北京是智慧的,上海却是凭公式计算的。因此北京是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如今,北京的幽雅却也是拆散了重来,高贵的京剧零散成一把两把胡琴,在花园的旮旯里吱吱呀呀地拉,清脆的北京话里夹杂进没有来历的流行语,好像要来同上海合流。高架桥,超高楼,大商场,是拿来主义的,虽是有些贴不上,却是摩登,也还是个美。上海则是俗的,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了一份幽雅,这幽雅是精工车床上车出来的,可以复制的,是商品化的。如今这商品源源打向北京,像要一举攻城之战似的。
(选自王安忆《两个大都市》有删改)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幽雅的北京和俗的上海的发展趋势怎样?
有人评价王安忆的语言优雅古典,但她又“尽可能地用口语的、平白如话的字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试结合文本举例阐明你的观点。
北京和上海分别有怎样的人文精神?他们形成这种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习记忆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有些人是出于好奇:脑袋怎么能学这么多东西?记这么多事情?有些人还希望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获得今年美国《科学》杂志给优秀分子生物学研究生颁发的大奖的中国留美学生时松海,研究的是神经可塑性,这与学习和记忆是有紧密关系的。通俗地说,神经可塑性是在经过刺激或训练以后,神经系统功能上发生的变化。学习记忆是其中主要的一类。
时松海获奖工作是研究LTP的分子机理。LTP是在对高等动物的神经可塑性的细胞机理研究中,1973年,英国的布理斯(Tim Bliss)和挪威的洛默(Terje Lømo)发现的长期性增强作用,是神经可塑性机理的重要发现和主要模型。神经细胞直接的信息传递是在两个神经细胞的联结部位(称为突触)进行。突触前分泌的信息分子作用于突触后的受体分子,从而传递信息。时松海发现LTP可以调控受体进入突触后膜上特定区域。时松海研究生期间有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科学》和一篇第一作者的《细胞》论文,是突出的纪录。他原在冷泉港马林洛实验室做研究生。时松海毕业后去加州大学詹裕农(Yuh-NungJan)和叶公杼(Lily Yeh Jan)实验室做博士后。时松海目前在詹和叶实验室的同事们包括其他研究基础较好的博士后如李华顺和洪扬。今后几年,时松海在博士后阶段如果继续有优秀的工作,应该可以获得较好学校的助理教授职位和自己独立的实验室。他研究的神经科学不仅是科学家好奇心驰骋的领域,也对人类健康有意义。因为神经系统的疾病对社会的影响显得越来越大,包括老年痴呆、神经退行性变和中风。时松海用多学科手段进行研究,也适合综合性很强的神经科学。世界上研究神经科学人员不断增加,美国神经科学会于1970年成立时仅500多会员,到1998年已超过2万8千了。即使如此,许多有趣的课题目前研究还不深入,比如语言的神经机理。因此,还有许多待开发的领域,需要许多时松海和其他对激动人心的科学感兴趣的年青人。对于学习记忆,科学家们的理解还是很初步的。(饶毅)
——摘自2005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下列关于神经可塑性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神经可塑性是在经过刺激或训练以后,神经系统功能上发生的变化。
B.神经可塑性的实质是神经细胞的可调控性,因此,此项研究的实质还是以神经细胞为载体。
C.学习和记忆是神经可塑性中的最重要的一类。
D.LTP是神经可塑性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发现。时松海的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时松海的突出贡献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在研究LTP的分子机理中发现了神经细胞的长期性增强作用。
B.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研究生期间就能独立撰写两篇论文:《科学》、《细胞》。
C.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在研究LTP的分子机理中发现LTP可以调控受体进入突触后膜上特定区域。
D.时松海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在研究LTP的分子机理中发现神经细胞突触前分泌的信息分子作用于突触后的受体分子,从而传递信息。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松海在研究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使他可以获得较好学校的助理教授职位,甚至会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
B.时松海在冷泉港马林洛实验室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到了加州大学詹裕农(Yuh-NungJan)和叶公杼(Lily Yeh Jan)实验室工作。
C.时松海目前在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实验室的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包括其他研究基础较好的博士后如李华顺和洪扬等。
D.相对于神经科学这个大领域来说,需要探索与研究的东西太多,时松海所做出的成绩就显得很小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和发展阶段性。唐代的传奇才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的人和事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的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董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5.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作者之所以
这样说的原因是()
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
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6.标有横线的“孕育着小说的因素”在文中是指哪几类?()
A.神话、寓言、志怪小说
B.神话、寓言、历史散文
C.神话、寓言、志人故事
D.神话、寓言、历史散文、志怪小说、志人故事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的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
——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
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他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
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
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
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
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
9、从全文来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
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
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
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
10、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备“主体性”时所用论据的一项是
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11、在作者看来,屈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体现在几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说明。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变革。但是自本世纪中期以来,这场革命显现出明显的“饱和现象”。比如核层次的研究、核裂变的应用,后来发展是比较缓慢了;还有受控热核反应、粒子物理研究等,虽然都有新的发展,但速度与本世纪中叶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强大的科学能力又不能弃置不用,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饱和现象”是指( )。

A.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B.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十字路口,亟待开拓新的领域
C.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虽有新的发展,没有停顿,但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出现新的突破
D.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的伟大变革日趋缓慢,开始处于停滞状态,必须突破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中国的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等特殊条件,都会影响中国的科技发展。在我与青年人接触中,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他们有志成为世界学者、国际学者,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为此,我要求他们多研究中国的重大问题。
文中加点的“为此”的“此”所指的内容是( )。

A.中国的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等特殊条件,都会影响中国的科技发展
B.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
C.许多青年人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D.许多青年人热心于世界科技的发展,对国际的重大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