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艺术创作的形与神
刘海涛
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文论史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对审美范畴,它已成为汉民族写意文艺的科学总结,成为指导民族的艺术家们从事创作的一面美学旗帜。
②什么是艺术的形和神?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形似来达到神似?有研究者指出:“形似应当指表现事物的外形或现象的真实。”“神似是要指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本质来说,表现事物的现象真实是形似,本质真实是神似。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概括出艺术形象的主观本质,即艺术家主观的神——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艺术形象的神似,正是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土壤上孕育成熟的。
③宋代画论家邓椿说:“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邓椿是说,山水花鸟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是人的神,动人的意趣和活泼的生命力是动植物的神,由季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特征和那令人神往的境界则是山水的神。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在论述客观事物如何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时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的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形成客体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性特征被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浸染,被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所烛照,即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才能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④艺术形象的神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它只能产生于客观事物的神和艺术家的神的统一之中。这个道理,在古代理论家的思想中,也有过比较深入、细致的论述。
⑤最早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就曾讲:“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说,要画出人物、山水、狗马的神,必须通过迁想,才能妙得。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顾恺之同时又讲到作画要“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这个“神仪”就是指人物通过外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而“神仪”的产生是必须“在心”,这就是人物的精神必须进入艺术家的“心”,必须通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酝酿,把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特点的理解和评价,渗透进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手称其目”,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艺术手段完美地描画出来。
⑥作画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和思想,写诗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和理想。王昌龄说:“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作诗也要突出神似,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才能真正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神,这才能得到诗人梦寐以求的诗之极——“入神”。
⑦无论是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神仪在心”,还是王昌龄的“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涉及的都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物相融”而产生艺术形象的神似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然还显得简略、含糊,对于艺术家的“心”究竟怎样同化描写对象还未深入展开阐述,但这些闪光的艺术思想,照亮的正是艺术的真正道路。
(选自《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新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的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就能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B.“以形写神”的艺术理论最早是由顾恺之明确提出来的。
C.诗歌的“入神”要建立在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的基础上。
D.顾恺之与王昌龄的艺术思想虽然都还不够完善,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各项中提及的“神”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B.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
C.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
D.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作者认为,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形神兼备”的作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一枚金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故乡。雷勃因为中了毒气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贫苦。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家里聚会,朱力斯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金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朱力斯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 “你是否明白,拒绝抄身意味着什么?”金币主人不客气地追问。
“我没有偷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抄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抄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袋口翻开。等着搜查。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转移到雷勃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吧?”朱力斯问到。雷勃默不作声。主人气呼呼地走出房门,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雷勃更穷了,不久,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人世。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朱力斯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真相既白,朱力斯感到十分内疚。于是,他急忙跑进雷勃那破旧的小屋,连声道歉。
“不过,老弟,你也太固执了,既然金币不在你身上,当时何必反对抄身呢?”朱力斯嗔怪道。
雷勃那呆滞的目光停落在朱力斯的脸上。 “不,我那时确实是一个贼呀,几个星期来,我们全家老少实在饿坏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装进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让我那可怜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一顿啊!”
小说第一段最后一句说“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这与结尾所写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说的结尾安排非常巧妙,初读感到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又在意料之中,雷勃是因为“偷”了食品而拒绝抄身的。对此,小说前文作了伏笔,请指出两处伏笔,并加以具体解释。
小说第一段文字有两方面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小说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将下面一个复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她陶醉于自己的容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所认为的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文后问题
锁门孙犁
过去,我几乎没有锁门的习惯。年幼时在家里,总是母亲锁门,放学回来,见门锁着进不去,在门外多玩一会就是了,也不会着急。以后在外求学,用不着锁门;住公寓,自有人代锁。再后,游击山水之间,行踪无定,抬屁股一走了事,从来也没有想过,哪里是自己的家门,当然更不会想到上锁。
进城以后,我也很少锁门,顶多在晚上把门插上就是了。去年搬入单元房,锁门成了热话题。朋友们都说:
“千万不能大意呀,要买保险锁,进出都要碰上呀!”
劝告不能不听,但习惯一下改不掉。有一次,送客人,把门碰上了,钥匙却忘在屋里。这还不要紧,厨房里正在蒸着米饭,已有20分钟之久,再过20分钟就有饭糊、锅漏,并引起火灾的危险,但无孔可入。门外彷徨,束手无策,越想越怕,一身大汗。
后来,一下想起儿子那里还有一副钥匙,求人骑车去要了来。万幸,儿子没有外出,不然,必会有一场大难。
“把钥匙装在口袋里!”朋友们又告诫说。
好,装在裤子口袋里!有一天起床,钥匙滑出来,落在床上,没有看见,就碰上门出去了。回来一摸口袋,才又傻了眼。好在这回,屋里没有点着火,不像上次那么着急,再求人去找找儿子就是了。
“用绳子把钥匙系在腰带上!”朋友们又说。
从此,我的腰带上,就系上了一串钥匙,像传说中的齐白石一样。
每一看到我腰里拖下来的这条绳子,我就哭笑不得。我为此着了两次大急,现在弄成这般状态,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我有了一所房子,有了自己的家门。我的家里,到底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值得如此戒备森严呢?不就是那些破旧衣服、破旧家具、破旧书画吗?这些东西,也不是新近置买,不是多年就有了吗?“环境不同了,时代不同了。”朋友们说。我觉得是自己和过去不同了,心理上有些变化了。
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我已经失去了四大皆空的皈依,我已经返回人间世俗。总之,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使它同以往的大自然、大自由、大自在,都断绝了关系。
我曾经打断身上的桎梏,现在又给自己系上了绳索。
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
对于为什么要“锁门”,“朋友们”与“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6分)
答:“朋友们”的观点:、
“我”的观点:
文中四次写“朋友们说”,反复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联系全文,回答:(1)作者说“一把锁把我的心紧紧锁起”,这里的“锁”指什么? (3分)
(2)“我曾经从这里出走,现在又回到这里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1)
(2)
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说“我几乎从没有锁门的习惯”,这为下文写“我”几次锁门的经历作了铺垫。
B.“锁门成了热门话题”,既为“我”的改变提供了依据,又暗示“我”锁门的经历不是个别的。
C.“我已经停止了云游的生活”,此处“云游的生活”是指自己从青年时期便开始的游学四方,追求艺术和自由的人生历程。
D.本文回顾自己的一生,旨在表达对自己追求一生,却徒劳无功的无奈自嘲与深刻反省。

E.本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事,反映的却是有关社会人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辞微旨远,发人深思。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几段的景物写得很美,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展示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为“话别”提供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为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铺垫。请你再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谈谈开头几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世界,是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之一,请在以上文段中举出一个典型的例来,并作简要分析。
“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反映了水生嫂对丈夫报名参军的复杂感情,请你试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收藏昨天
余秋雨  
①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②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③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④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⑤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⑥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 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根据原文,理解文意:
(1)文章说,“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其中“精神上的‘短路’”喻指什么?
答:
(2)文章称“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其中的“这样的事情”指代什么?
答:
作者为什么说“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
答:
联系全文,分条表述作者就“如何收藏昨天”提出的主张。
答:
这篇文章在语言及表达方式上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妙趣横生的超低温世界
①经过科学界理论上的推算:得知“冷”并不像热一样可以无限发展。冷有一个最低限度,就是零下273℃,这一温度被称为“绝对零度”。当温度降到零下100℃以下时,称为超低温。
②超低温世界妙趣横生:本来软绵绵的铅,会变得性情倔强,富有弹性;好端端的锡会变成一团粉末;水银在零下269℃就不再是调皮的液体,而变成了稳定的固体;电流通过这样的低温导体时,电阻突然消失。铝、锌、钼、锂、锡等23钟纯金属和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
③在超低温条件下,空气将变成可以流动的液态,放置其中的鸡蛋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浅蓝色的荧光;鲤鱼呈“沉睡状态”,生物的生殖细胞都“冬眠”了,它们都将自己的生命速度拔到了零点。但即使经过几年,它们还可以再回到常温世界,在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中,显示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④根据一些动物在冬天的低温环境下冬眠的习性,及某些在超低温下快速冷冻的动物复温后又活过来的试验,有人设想,把因病而无法医治的人迅速冷冻起来,等将来医疗技术能够医治时,再把人体解冻,治好他们的疾病。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冷藏的人,他是1967年1月19日开始被冷藏的。此后,美国已有许多人仿效这种做法。
⑤超低温技术在工业上已广泛应用,低温液化空气的技术已发展成为制氧工业,飞向太空的火箭用低温制得的液氢做燃料,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超导技术也离不了液氦。
⑥利用超低温,可以培育耐寒的农作物品种,如有的种子本来很怕寒冷,温度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被冻死。科学家采用逐渐降低温度的办法,使这些怕冷种子的耐寒本领大大增强,能够经受住零下200多摄氏的超低温。
⑦把采集到的种牛的新鲜精液在超低温下快速冷冻,制成冷冻牛精,这种冷冻牛精,可以用普通的液氮保温瓶盛装,分送给各地牧场。复温以后,大量的精子就会恢复活力,供人工授精使用。因为这种冷冻牛精可以在液氮中长期保存,所以尽管有的种牛已经死去多年,它的精子仍然活着,这大大提高了种畜的利用率。
⑧超低温在医学领域更是发挥了作用,上海等地的一些医疗单位采用冷冻疗法,成功地为许多肿瘤患者医治了恶性肿瘤。他们将极冷的液氮喷到肿瘤上,使肿瘤结成冻块,然后让它复温解冻,经过这样多次反复,就能把恶性肿瘤细胞全部杀死。
上文中第①段说明的内容是
第②、③段说明的内容是
第④至⑧段说明的内容是
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超低温”的特点。
答:
文章中“它们都将自己的生命速度拨到了零点”这句话的含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水银在零下269℃就不再是调皮的液体,而变成了稳定的固体。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