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发展状况,其中最接近中国人口状况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2010年1月13日,一场里氏7.3级的地震在海地爆发,震中位于距首都太子港16公里的内陆地区。这次地震几乎摧毁了太子港整个城市。截止到2月11日,海地死亡人数已经突破23万。图2为海地所在群岛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
A.震源位于大西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
B.震源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
C.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海域行驶的轮船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D.地震造成了地裂、火山喷发、海啸、疫病等自然灾害 |
震中所在群岛
A.位于南美洲 |
B.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
C.降水多,淡水资源丰富 |
D.附近的洋流是世界上势力最强大的洋流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年际变化与东部地区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锋面带的位置大约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约5°C~8°C图1为近几十年来7~8月西太洋副热带高压脊线所在纬度位置波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的地区
A.高温多雨 | B.炎热干燥 |
C.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 D.气旋活动频繁 |
1989年7~8月份,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降水情况是
A.华北地区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 |
B.华北地区降水偏少,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
C.两地区降水都偏多 |
D.两地区降水都偏少 |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据此完成9~11题。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③ | B.③②①④ | C.④③①② | D.①③④② |
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A.8小时21分 | B.9小时9分 | C.10小时42分 | D.11小时22分 |
当国际标准时间为10时24分时,①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则①地的地理坐标可能为
A.42°26′N,156°E | B.23°26′N,24°E |
C.20°S,24°E | D.46°34′S,156°![]() |
下图是某日北半球某纬线上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此时,北京时间是
A.4:00 | B.6:00 | C.15:00 | D.21:00 |
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A.0° | B.5°N | C.20°N | D.23°26′N |
地球上甲、乙两点之间的最短地面距离大约是
A.1665千米 | B.3330千米 | C.4440千米 | D.6660千米 |
读图1和图2,完成4~5题。地球位于A点时,根据图2中昼夜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甲、乙、丙、丁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黄赤交角由23°26′变为23°3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A.北极圈内范围增大,南极圈内范围减小 |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 |
C.7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
D.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