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题。
象征与现实——纪念柏林墙倒20周年
如果人们要在地球上找寻现实中的铁幕,柏林墙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柏林墙,二十世纪人类修建的最著名的墙,民主德国在两德边界建立起来的隔离墙。它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冷战的标志性建筑。柏林墙是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建起来的,一夜之间,柏林墙就树立在柏林中心。此后,肯尼迪总统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东西方冲突的结束,一个广泛全球化的时代开始了,它带来了新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界线。这些界线一如既往地使国与国相互分隔,同时也让不同信仰和肤色的人群彼此疏离,使贫穷与富裕,文明与落后隔岸相望。
将德国一分为二的柏林墙,以及有关柏林墙倒塌的记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因为,民族国家的分裂并不单单是德国的命运,而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遗存,是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政治残余。时至今日,分裂的现象还在朝鲜、塞浦路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持续存在。
因此,作为分离和隔绝的体现,“墙”的寓意要远比民族国家的分裂更为深远,它是剑拔弩张的孤立状态的象征,它不仅仅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同时还意味着在贫困与富庶,文明与落后,或者在不同肤色的人群之间划出一道鸿沟。
柏林墙倒20周年是对某种东西的记忆,如今,它以纪念品的形式存在着。分隔东西的柏林墙已消遁于无形,当初修建它的政治动机也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但它所蕴含的象征性仍具有全球范围内的现实意义和利用价值。
为了让这种寓意变得直观形象,易于探讨,柏林市将举办一次“柏林墙之旅”活动,就是将风格化了的柏林墙片段在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带往以色列、巴勒斯坦、塞浦路斯、也门、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在当地作为背景或对象物由艺术家、少年儿童、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加以利用和布置。随后,这些被加工或推倒的围墙片段将被重新带回德国。该活动的明确意图是仅仅提供预制的砖块,而非提供构思;得到形象化展示的将不仅仅是德国的柏林墙和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而且是所有形形色色的“墙”和关于“墙”的种种体会。
横在人类内心的不仅仅是那些“墙”,但它们如此显著地立在世间,并且如三八线、巴以隔离墙,仍在发挥着它们敌意的功能,在其两侧,人们流了过多的血,模糊了眼睛,却也加深了仇恨。那一堵堵的水泥墙和铁丝网也成了民族甚至人类的枷锁。指望人类有一天变得不再隔阂,毫无纷争与搏杀,那始终是绝大多数人的良善愿望。可如何摆脱“墙”的困扰,摆脱无休止的争端,那是人类永久的课题。柏林墙倒了,南非的种族隔离也被取缔了,敌意也许会在时间中渐渐消失。我们知道人类永远不可能成为完全同一的群体,反之,我们也相信人类也不会因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而变得迥乎不同、不可理解,甚至只剩下仇恨。人类最基本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其实相差无几。正是如此,我们希冀:凡墙都会有门……
对文中“柏林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柏林墙是前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建起来的反法西斯防卫墙。
B.柏林墙是民主德国在两德边界建立起来的隔离和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C.柏林墙就是分离和隔绝的象征,也象征了在贫困与富庶,文明与落后,或者不同肤色的人群之间的一道鸿沟。
D.柏林墙将德国一分为二,在其两侧,东德西德人们流了过多的血,模糊了眼睛,却也加深了仇恨;它的倒塌就是冷战的结束。

下列有关柏林墙的现实意义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分离和隔绝的体现,它是剑拔弩张的孤立状态的象征。
B.它不仅仅意味着国家的分裂,如南朝鲜与北朝鲜;同时还意味着在贫困与富庶,文明与落后,或者在不同肤色的人群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
C.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塞浦路斯、朝鲜等国家和地区,那一堵堵的水泥墙和铁丝网就像柏林墙一样成了民族枷锁。
D.柏林墙这个二十世纪地球上遮挡在柏林东西德之间的铁幕,分裂了德国是次要的,修建它的政治动机就是防范法西斯的再次抬头。

对文中“柏林墙之旅”的目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就是将风格化了的柏林墙片段在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带往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在当地作为背景或对象物由艺术家、少年儿童、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加以利用和布置。
B.就是让这些围墙片段通过人们的利用和布置,来对德国的柏林墙和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以及所有形形色色的“墙”和关于“墙”的种种体会进行形象化展示。
C.它的目的就是让横在人类内心的那些“墙”倒塌,从而使人类成为完全同一的群体。
D.通过“柏林墙之旅”活动,指望人类有一天看到所有形形色色的“墙”并且产生关于“墙”种种体会。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柏林墙的倒塌及“柏林墙之旅”活动,意味着广泛全球化的时代开始和自由之花在人类盛放。
B.柏林墙倒20周年是对分裂、隔离和敌对状态的记忆,东西方冷战已经成为明日黄花,风格化了的柏林墙片段一旦被重新带回德国,就是“柏林墙之旅”功德圆满之日。
C.“柏林墙之旅”指希望人类有一天变得不再隔阂,毫无纷争与搏杀,也相信人类不会因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而变得完全迥乎不同、不可理解,甚至只剩下仇恨。
D.因为凡墙都会有门,所以人类最基本的愿望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其实是相差无几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不干不净为何有益
西方医学界在17年前提出一种“卫生假说”,认为人类过敏性疾病、哮喘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迅速上升要归因于太过干净的环境。假说认为,人类个体早期生活中的生病和生活环境肮脏在后来不会挑战人们的免疫系统,因为机体的自然防御机制已经对花粉等小小刺激物产生了过度反应。也就是说早期疾病和环境中的过敏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已使得免疫系统变得适应了。
2006年6月16日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免疫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对死亡的野鼠和实验室鼠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免疫系统有重大的差异。论文的作者之一、美国杜克大学实验外科教授威廉姆•帕克说,如果刺激野生老鼠的免疫细胞,它们几乎没有任何反应。但如果给予实验鼠的免疫细胞同样的刺激,则它们的反应几近疯狂。而且,野鼠的免疫球蛋白(即抗体,主要任务是杀灭疾菌和外来异物)水平比实验室鼠高四倍,因此它们不会患病。这证明野鼠的免疫系统能对致命病菌进行抗御,但是不会理睬那些无足轻重的刺激物,如过敏原或不严重的病原体。而实验室老鼠的免疫反应正好相反,而且与人的免疫系统一样,对很小的刺激物或过敏原都产生强烈的反应。
帕克认为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尽管他们通过体重来判断野生鼠和实验室鼠的年龄大体相同,但还不能确认两者的年龄是否一致。同时,也不能肯定野生鼠过去是否经历过重大事件,如在被捕杀之前患过大病。这些因素对免疫系统的强弱都有重大影响。如用很年轻的野生鼠做实验,也许结论会更科学客观。
最有意思的是,环境比较干净的发达国家,老鼠患过敏和哮喘反而较多;而在较肮脏的环境下,老鼠患过敏和哮喘反而较少。所以,帕克等人的研究最终有助于科学家弄清,多长时间、什么地方和怎样的环境暴露可避免人类在后来的生活中患过敏和免疫疾病。帕克打算下一步建造一个50英尺的人工下水道,以便把生活在干净的实验室中的老鼠投放到人造的肮脏环境中,观察老鼠的免疫系统是怎样和何时被激活的。
把孩子放在特别洁净的环境中生长,对他们是不利的。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与宠物厮混在一起者是有益的,可以从小刺激他们的免疫系统,避免以后患自身免疫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接触到许多病原体和刺激物,这样在免疫系统中就会留下记忆,将来再次接触到同样和同类的病原体时,免疫系统就会有效地动员起来,抗击病魔。
(摘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0期)
下列说法与“西方医学界在17年前提出的‘卫生假说’”相悖的一项是()

A.有时肮脏的环境反而有利于人和生物的健康和抗病。
B.西方世界过敏性疾病、哮喘病和自身免疫疾病迅速上升因为环境太过干净。
C.清洁干净的环境对于人类和大多数生物来说意味着舒适、健康和长寿。
D.人类个体早期生活中生活环境肮脏在后来不会挑战人们的免疫系统。

下列对有关“帕克等人的研究”内容的叙述,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帕克等人的研究发现,野鼠和实验室鼠的免疫系统在对疾病和过敏原刺激的反应方面有重大的差异。
B.帕克等人的研究证实,野鼠的免疫系统能对致命病菌进行抗御,但是不会理睬那些无足轻重的刺激物。
C.帕克等人的研究最终帮助科学家弄清了多长时间、什么地方和怎样的环境暴露可避免人类在后来的生活中患过敏和免疫疾病。
D.帕克认为他们的研究在有关实验用鼠的年龄、生长环境的筛选、确定方面可能存有一些问题,会影响结论的科学和客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实验室老鼠不同,人的免疫系统对很小的刺激物都产生强烈的反应。
B.帕克下一步的研究,是为了观察老鼠的免疫系统是怎样和何时被激活的。
C.有时肮脏的环境有利于生物抗病并不是说卫生条件越差越利于人身体健康。
D.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大自然,与宠物厮混在一起,可以增强他们的免疫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各国政府开始实施一些刺激经济的计划。在这些计划中,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可得到政府大笔的资金投入。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绿色工作”“绿领”等新的概念来拉动环保产业,这也将是保护环境、解决失业与振兴经济的三重解药。
不同于付出劳力会被外包的“蓝领”和坐办公室会被裁员的“白领”,“绿领”是成长快速、不怕裁员的一族。绿色工作是什么?广义的说法是,任何能够帮助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都是绿色工作。国际环保组织的“地球日网络”机构表示,绿色工作不只是可再生资源产业,从在有机农场工作到绿色学校任教都是广义的绿色工作。因此,未来的绿色工作将分为两种:一种是能源相关的新兴产业,像太阳能、风力发电、碳交易;另一种是原本的蓝领、白领转而从事与以前工作性质相近但是与环保相关的工作,转而成为绿领。
踏入绿色领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你原本的技能,融入绿色议题的范畴,“绿色技能”成为未来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更有人表示,在绿色经济的浪潮汹涌来袭前,最早成为绿领的人最容易成功。对所有的劳动者而言,现在大多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转变为绿领,因为“绿色技能”将会是继信息技能之后,劳动者又将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由于绿色消费趋势,加上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也让企业需要各种绿色人才。由于环保和能源投资持续走热,一些“绿色富豪”也将趁势崛起。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暂时难以逆转,加上能源方面的绿色工作能增加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对外国能源的依赖,所以未来绿领将有增无减,而且暂时不会有失业之虞。根据美国《商业周刊》2009年第一期文章“绿领是未来职场新宠儿”的报道,蓝领、白领转型为绿领须有两种能力:跨领域知识与环保价值观。因此,想要增加职场竞争力,必须及早充实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同时也要增进环境素养,帮自己换个“绿色大脑”,才能在经济危机中不被失业潮卷走。
在可预见的未来,推广绿色工作将成为各国的重要政策,而绿色职位将在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备受重视。
对“绿领”“绿色技能”“绿色富翁”“绿色大脑”等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绿领”是专指那些原本的蓝领、白领转而从事与以前性质相近但是与环保相关工作的绿色工作者。
B.“绿色技能”是指与环保相关的工作技能,是继信息技能之后,劳动孝又将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C.“绿色富翁”指从事环保和能源投资而致富的人,环保这一产业的兴起会使许多人在这一领域致富。
D.“绿色大脑”者拥有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和环境素养,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不被失业潮卷走。

下列说法不能说明“绿领是未来职场新宠儿”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各国正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B.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对别国能源的依赖,增加国家能源安全。
C.更广阔的知识面和更高的职业素养,使绿领更具职场竞争力。
D.加大资金投入,拉动环保产业正成为各国振兴经济的重要措施。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环境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绿色工作”“绿领”等概念将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B.“绿色工作”是个宽泛的概念,从事可再生能源的工作是绿色工作,在充满生机的农场和在绿树成荫的学校工作也是绿色工作。
C.随着绿色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只有那些及早完成转型、成为绿领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在经济危机中不被失业浪潮卷走。
D.随着绿色消费的到来,加上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企业要更好地生存,必须重视绿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绿领将得到重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卫•沙博诺在哈佛大学天体物理研究中心领导一支国际天文研究团队,寻找类地行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最近,沙博诺的团队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他们将这颗行星暂时命名为GJ1214b。
GJ1214b类地行星距离地球40光年,表面四分之三都被深海覆盖。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饱含液态水的行星。GJ1214b上充满灼热而浓厚的水蒸气,常年190摄氏度的高温,这样的环境也许并不适合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但有可能发现其他形态的生命。
12月17 日,《自然》杂志刊登了关于行星GJ1214b 的所有数据,而《时代》则报道说,在这个发现行星根本不足为奇的年代里,GJ1214b 还是会以其“不同寻常”的特征,“占据各大媒体的首页”。
  这是一颗“超级地球”,《自然》杂志这样描述行星GJ1214b。不过这不是什么赞美之词,而是一个天文学上的特殊概念。“超级地球是指那些质量是地球1-10 倍的类地行星。”《自然》解释道。GJ1214b 的质量是地球的6.6倍,所以被划入超级地球的类别。
除了质量比地球大,行星GJ1214b 的体积也比地球大2.7 倍,而密度却只有地球的1/3。这些对比帮沙博诺初步确定了行星上的水环境,继而,沙博诺发现,在GJ1214b 上和广阔海洋并存的还有190 摄氏度的高温。
  在地球上,190 摄氏度早已超过了水的沸点,足以让水直接气化,但是在GJ1214b 上,因为大气压强和地球不同,所以即使在190 摄氏度的高温下,液态水仍大面积存在,在有些区域,海水甚至半凝结着,呈现出水晶一样的形态。天文学家估计GJ1214b 上存在着非常厚重的大气层,而沙博诺则认为,这些大气层大都由蒸气构成。这些水蒸气浓厚而灼热,常年笼罩着GJ1214b,令它好像一只名副其实的巨型蒸笼。
  天文学家称这样的环境为“宜居地带”,这大约是和其他环境更恶劣的类地行星对比得出的结果。人类很难想象会在这样的处境下生活。但是很难说,那里没有一些别的生命物种存在,比如某种类似于细菌的物种。也很难说,那里会不会孳生出一些生命物质,与我们在地球上见到的完全不同。
  行星GJ1214b 上的高温来自于它所围绕的恒星,一颗红矮星。和太阳相比,这颗红矮星显得十分昏暗,亮度只有太阳的三千分之一;然而由于GJ1214b 和红矮星距离太近,只有大约209 万公里的距离(GJ1214b 围绕红矮星运行一周只需要38 小时),所以来自恒星的温度令GJ1214b 变得十分灼热。
  发现GJ1214b 的过程十分偶然。和其他天文学家一样,沙博诺最先关注的也是太阳系外的那些恒星。“那些恒星大多是红矮星,这是银河系里最常见的恒星类型。”沙博诺说。他们在银河系外锁定了2000 颗红矮星,利用一个小型地面望远镜阵列来观测这些红矮星。沙博诺他们首先看到GJ1214b 的母星。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尔塔发现那颗红矮星表面的亮度不对,之后他通过数据计算证明,那是一颗行星正好从它的前方穿行过去,这颗行星就是GJ1214b。
现在沙博诺和他的团队正准备进一步探索GJ1214b上和大气环境相关的所有细节。在观测条件上,GJ1214b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从宇宙的尺度来说,40 光年的距离几乎相当于就在地球隔壁。“事实上我们用来发现GJ1214b的望远镜,只比业余爱好者的望远镜高级一点。”贝尔塔说。现在他和沙博诺准备申请用NASA 的望远镜来观测这位“邻居”。“尽管最后可能会证明,这样的大气环境对生命而言并不适宜,但它还是会成为第一个大气信息为人所确知的类地行星。”沙博诺说。(科学人网站 2010-01-07)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GJ1214b类地行星“‘不同寻常’的特征”的一项是:

A.GJ1214b是一颗“超级地球”,它的质量是地球的6.6倍,体积也比地球大2.7 倍,而密度却只有地球的1/3。
B.GJ1214b行星的表面四分之三都被深海覆盖,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饱含液态水的行星。
C.GJ1214b常年190摄氏度的高温,但液态水却仍大面积存在,在有些区 域,海水甚至呈现出水晶一样的形态。
D.GJ1214b围绕的是一颗红矮星,科学家用望远镜发现它的环境也许并不适合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

下列有关寻找到该行星的过程的描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沙博诺团队采用了与其他天文学家相同的做法,他们在银河系锁定了2000 颗恒星,这些恒星大多是红矮星。
B.他们利用一些只比业余爱好者的望远镜高级一点的望远镜来观测这些恒星,并意外地看到了GJ1214b 的母星。
C.他们通过数据计算证明,使一颗红矮星的表面亮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一颗行星从它的前方穿行过去。
D.GJ1214b围绕的是一颗亮度只有太阳三千分之一的红矮星,红矮星看上去显得十分昏暗,发现它纯属偶然。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GJ1214b类地行星距离地球40光年,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几乎相当于就在地球的隔壁,可说是地球的邻居。
B.GJ1214b上大气压强和地球不同,天文学家估计它上面存在着非常厚重的大气层,这些大气层由蒸气构成。
C.通过将GJ1214b类地行星与地球进行质量、体积和密度等方面的比较,沙博诺确定了行星上的水环境。
D.天文学家称GJ1214b为“宜居地带”,那里可能会孳生出一些生命物质,与我们在地球上见到的完全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是庞大的集合体,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按社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分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和都市文化。
乡镇文化指从农村生活方式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形态,数千年来注重礼教伦常就是乡镇文化的结晶,从中分离出来的是山林文化。
山林是隐士栖身所在。逍遥自在、复归自然,是他们的中心口号,佛老思想为这种人类态度提供了思辨外壳,不过,人总要生存,衣食住行须来自一定的生产方式。因此,隐士仍要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之中,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
江湖文化大体由乡镇文化的下层脱胎而出,指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侠没有固定职业,受雇于人,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战国时代常成为贵族政治斗争的工具,构成与国家政权对峙的社会势力。汉曾大力摧抑。唐宋以后,侠逐渐分化,一批人以城市为基础,结成帮会,鱼肉平民;另一批人则占据草泽,打家劫舍。因其与封建政教法令相抗,有时成为民众反抗压迫的表现形式;而盲目效忠恩主,讲求江湖义气的思想也易为统治势力所利用。“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已升华为社会道德,与士大夫文人宣泄抑郁不平之气的愿望结合起来。汉魏盛唐诗歌有关游侠的题咏,是这种士人心态幻化的结晶。宋明理学兴起,任侠带异端嫌疑,侠义传统却在传奇小说、宋之话本、明清演义中获得发展,表明游侠风气向市民心曲过渡,跟鬼神、清官故事一样,是市民阶级软弱的正义感的显影。
都市文化是异质环境里生成的文化形态。不过中国古代都市常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追逐财利,物质欲望是都市文化的出发点。利欲观念又会不断演进,财利可提高政治权利,物欲中扩展到性欲、情欲。中国城市文化在后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前一方面不很明显。市民色彩最浓的话本、戏曲,鼓吹发财致富,颂扬自由情爱以至露骨的性描写,比比皆是,而民权也仅限于对侵害人身、财产、婚姻等现象的揭露,未提到法权原则上来,更谈不上争取参政权、执政权了。
7.以下对“这常给隐士心态造成二重性”中“二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为中心口号,以佛老思想为思辨外壳。
B.一方面追求逍遥自在、复归自然,一方面又难免卷入现实社会关系中。
C.打着“逍遥自在、复归自然”的旗号,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获得生存的东西。
D.既崇尚佛老思想,又看重生存。
8.以下关于四种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都市文化是按社区标准划分的四种形态的文化,它们彼此构成并列关系。
B.农村是乡镇文化的土壤,农村生活是乡镇文化的题材宝库。
C.江湖文化是由乡镇文化孕育变化而来的,它以浮浪人特别是游侠的活动为描写内容。
D.都市文化生成于异质环境里,它以表现利欲为出发点。



20080417

9.以下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关知识进行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多少作用于社会,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都注重礼教伦常的传统,就是乡镇文化的教化作用的结果。
B.“侠士”讲求江湖义气,中国古代作品中描写其侠肝义胆,敢作敢为,正好迎合了市民心理,因而诸如荆轲、鲁智深、李逵等形象深为人们喜爱。
C.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起,促进了传奇、话本、演义小说的兴盛与发展。
D.中国古代都市是封建政府所在地,市民阶级十分软弱,因此,都市文化必然的具有媚欲性,《金瓶梅》、《红楼梦》就是这种土壤中产生的文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网瘾”是不是病?
我们耳闻目睹有很多人由于沉迷于上网而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会凭直觉认为这是心理有病,但是为什么有些心理学专家反对把网瘾当成一种心理疾病呢?
一个理由是,沉迷于某种活动并不等于就是一种病态行为。比如,有很多人整天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也会因此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是不是该认为这些人得了“电视瘾”,必须加以治疗呢?
另一个理由是,有网瘾的人往往有其他心理疾病: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可能是由于有严重的心理发育问题,例如患有注意力缺乏症(即俗称的多动症)或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把上网聊天作为一种释放心理紧张的手段;有人上网赌博难以自拔是由于有赌瘾,等等。上网过度是这些疾病的表现,但是其本身不是病。对这些患者,应该针对他们患的心理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对沉迷于上网赌博的患者,应该让他们戒掉赌瘾,而不是试图去戒掉网瘾,否则他们即使不上网,也会在网下继续赌博。
既然学术界目前对有没有网瘾这种心理疾病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并没有权威的诊断标准,又根据什么判定某人是否患有网瘾需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的效果又是如何呢?提起网瘾,人们很容易想起毒瘾、酒瘾、烟瘾、赌瘾。但是网瘾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毒品、酒精、香烟和赌博都有害无益,戒除它们的目标是做到彻底告别它们,而不是减少使用。例如,酗酒者在戒酒时,往往要记录自己已有多少天滴酒不沾,如果某一天又开喝了就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开始戒。但是互联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通讯工具,戒除网瘾的目标显然不是要完全放弃上网,否则反而会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何况对许多人来说,上网是其谋生手段,整天泡在网上是常态,排斥上网反而不正常。
有一项研究认为,大部分沉迷于上网的人在一年后都自觉减少了上网时间,表明这是一种可以自我纠正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自己上网过度,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当然这也是其权利。但是这样的治疗都带着试验性质,所以医院应该遵循医学临床试验的规范和伦理,对治疗方法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作恰当的评估。国外治疗网瘾的方法和治疗酒瘾的类似,比如提供心理辅导和采用认知行为群体疗法。这些疗法至少不会对寻求帮助的人造成伤害,符合“首先要无害”的医学伦理。
国内一度采用电击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瘾,便违反了医学伦理。电击疗法被用来治疗心理疾病,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也是最有争议的疗法,并有显著的副作用。目前电击只被用以治疗少数几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用以治疗严重的忧郁症,经临床试验研究认为有一定的效果。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已知能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对于网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一般人会认为,网瘾是指由于沉迷于上网,整天坐在电脑前消磨时间,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的行为。
B.有不少的心理学家认为,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患有此病的人应该根据其患病的程度,到医院接受临床治疗。
C.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可能是由于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或缺乏交往能力。
D.网瘾和毒瘾、酒瘾、烟瘾、赌瘾有着显著的不同,后者的治疗目标在于完全戒除,而前者则不能完全放弃。

E.因为互联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通讯工具,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戒除网瘾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于很多人来说,上网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完全放弃上网,则会对其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
B.某些患有忧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把上网作为一种释放心理紧张的手段,对这些人应该针对其所患心理疾病进行治疗。
C.有些认为上网过度的网瘾患者,自己主动到医院去寻求心理治疗,这是其权力,别人不应该加以干涉。
D.虽然采用电击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瘾违背了医学伦理,但到目前为止,电击疗法仍然是治疗青少年网瘾的一种最有效的疗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