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 D.使土著人信仰基督教 |
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报道,横线处的文字依次是
“日本军队在中国华北已在白天向_________附近调动。晚上枪声不断……中国政府第一次表现出它已做好与日本作战的准备。”
“日本的战争机器在__________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中国军队)进入_________。当年,他们被迫离开这座城市,使之遭受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命运,7年9个月零5天后,他们回到了中国的首都。”
A.北平武汉上海 | B.北平上海南京 |
C.北平台儿庄南京 | D.南京上海北京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商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19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下列不属于新风气出现原因的是
A.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 B.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 |
C.爱国主义情愫的推动 | D.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观察右图,能全面描述画面的选项是:
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
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
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
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