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钦命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伊为印发窑户执照事,案蒙前任总督部堂袁批,前司议详:宛平、房山二县已未开采煤窑,为数较多,且产煤山场但系西山一带。地方僻远,前设循环印薄,又经议停,则窑户之有无私开停闭及各窑有无藏奸等情,均难随时查考;应请照依提督衙门规定章程给照之例。每座印发司照一张。给与认采各商收执,自赴所认窑口,加工开采.一俟煤旺窑成,即照例详情给贴、输税。……如有窑夫聚集滋事,即赴县呈明究处;倘有窑户凌虐窑夫,短克工价等弊,许别窑户报县审明详究;若彼此容隐不报,别经发觉,即照知情不报例,加倍议罪。并即设立底簿,将每日雇募工人姓氏、年貌、籍贯
。逐日填注,按季送县查核。造册过报查考。其报开窑座,如开采之后,有闭歇停止者,亦即随时禀报本县,查验确实,详明停闭。倘该商有藐玩不遵者,一经察出,定行照例详革究治不贷,须至照者。
——邓拓“从万历到乾隆”《历史研究》1956年10期
材料2: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3: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4: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5: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6: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材料1、2、3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4、5、6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什么影响?(6分)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国家日益强大。此时的中国逐渐走向衰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而交通工具的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世界铁路长度急剧增加……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人民版教材整理
(1)写出工业革命时期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在推动世界市场方面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胡雪岩(1823-1885)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商界人物。他以开钱庄起家,办药局,开丝行,贩运粮食、军火,坐收渔利,迅速成为商界巨擘。他会逢乱世,结缘权贵,纳粟助赈;延洋匠,引设备,参与洋务;筹饷械,借银款,力助左宗棠西征;开设国号药局,声名远扬。后因功受左宗棠保荐,获得朝廷特赐二品顶戴,特准紫禁城骑马。
胡雪岩的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甚至被尊称为“商圣”。连鲁迅先生也称其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商人”。胡雪岩在为人处世方面有许多常人所不及之处,对人情世故了解得通透,手腕活络,方圆兼具:善于笼络人心,并投其所好;能以宽和博取信任,以博爱网罗人才;笑脸巧迎人,懂得慷慨也善于回收。他有自己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经营艺术: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局,并善于造势;商业眼光独到,果断涉足能赚钱、赚大钱的大生意;善于识人、用人;善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做招牌、做场面;热心公益事业,融商业活动于国家大事之中。
胡雪岩从一介布衣一跃而为富可敌国的“大清财神”,创造了一个传奇。
——摘编自杨茜彦《胡雪岩的启示和智慧》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胡雪岩所面临的经营环境。
(2)结合材料,概述胡雪岩经营之道给近现代企业发展带来的借鉴作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旧金山对日和约》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操纵下以美、英、法等四十八个国家为一方与日本为另一方,在旧金山会议上签订的片面单独对日缔结的和约(反法西斯国家签字的《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其他有关国际协议都规定同盟国家不得与敌国单独媾和,对日和约应先经中、苏、美、英四国外长会议准备,并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签订全面对日和约)。主要内容:盟国承认日本对其领土和领海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在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日本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
定,盟国可与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盟国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根据 360 百科整理
材料二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推行的亚太战略有关。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解散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更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范丽萍《冷战初期美国建立西太平洋集体防御体系原因探析》
(1)(9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金山和约》的出台对日美关系的影响。为什么说“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紧张和动荡都与美国当时的亚太战略有关”?
(2)中国政府为什么自和约签订至今均未承认过《旧金山和约》?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美国是一个以英国清教徒为移民主体而形成的国家,他们深受母国的宗教——清教的影响,他们正是这种对清教的崇拜,使他们逐步形成了1787年美国宪法的政治理念。由于没有封建主义的影响与制约,美国早期的政治模式与欧洲相比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这种自由的空气提供了美国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北美13 个殖民地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经过150余年的实践,其内部结构已经具有了民主共和国宪政制度的某些基本理念或基本架构。对自由制度的向往使他们对政府和中央集权存在恐惧心理,坚持政府作为愈少愈好的理论, 从而萌芽了限权的思想。
独立战争前后,由于大量的欧洲先进的政治和法律学说如孟德斯鸠、卢梭和洛克的思想传入美国,而这些学说和思想,极易为美国人民接受并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人权意识和民主、共和、限权等政治要求。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理念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是如何实现的?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二战以来,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掀起了改革政府行政制度的热潮。国家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推动项目压缩,如以劳动换福利,提高领取福利者的资格限制;1981年2月,里根发布1291号行政令,自此美国政府先后放松了对航空、铁路、卡车、公共汽车、能源、电信、银行的管制,企业进出口的自由度空前提高,市场定价代替了政府定价;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实行合同出租,即在不扩大政府规模,不增加公共财政支出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投标者的竞争和履约行为,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和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转让。西方国家还在推进行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将若干权力如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等下放给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私人资本投入到政府包揽的社会保险、退休保障、中小学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领域,以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克林顿的推动下,美国掀起了“再造政府运动”,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也把企业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引入政府工作部门,瑞士的许多州和市政府同样开始采用企业化的方式来加强公共部门管理。西方各国还致力于借助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质量,并通过构建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
——摘编自张立荣《当代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取向与启示》
(1)依据材料概括战后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