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羊的样子 鲍吉尔•原野
“泉水捧着鹿的嘴唇……”这句诗令人动心。在我的家乡胡四台,雨后或黄昏的时候,我看到了几十或上百个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着羊的嘴。
羊从远方归来,它们像孩子一样,累了,进家先找水喝。沙黄色干涸的马车道划开草场,贴满牛粪的篱笆边上,狗不停地摇尾巴,这就是胡四台村。卷毛的绵羊站在水泡子前,低头饮水,天上的云彩以为它们在照镜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轻轻搅动。即使饮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寻觅干净的鲜草。
然而见到羊,无端地,心里会生添怜意。当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厢时,像带着哀伤,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动物里,羊是温驯的物种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谨小慎微赎罪,期望某一天执刀的人走过来时会手软。同样是即将赴死的生灵,猪的思绪完全被忙碌、肮脏与浑浑噩噩的日子缠住了,这一切它享受不尽,因而无暇计较未来。牛勇猛,也有几分天真。它知道早晚会死掉,但不见得被屠杀。当太阳升起,绿树和远山的轮廓渐渐清晰的时候,空气的草香让牛晕眩,完全不相信自己会被杀掉这件事。吃草吧,连同清凉的露珠。动物学家统计:牛的寿命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猪二十年,鸡二十年,鹰一百年。这种统计如同在理论上人寿可达一百五十年一样,永无兑现。本来牛羊可以活到寿限,它们并非像人那样被七情六欲破坏了健康。在人看来,牛羊仅仅作为人类的蛋白质资源而存在着。除了鹰——这位天上的尊者。屠夫也从不计算它们是否到了寿限,像人类离退休那样有准确的档案依据。时至某日,整齐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经常进城,看到橱窗或商店里的汉堡、香肠和牛排之后,会整夜地睡不好觉。甚至自杀,像上千只的鲸鱼自杀一样。另一些思路较宽的动物可能这样安慰自己:那些悬于铁钩上的带肋的红肉,在馅饼里和葱蒜杂搀一处的碎肉,皆为人肉。因为人是这样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们自相残食。这样想着,睡了,后来有鼾。
“众生”是释迦牟尼常使用的一个词。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指的是人或动物昆虫。一次,如此念头被某位大德劈头痛斥:你怎么知道“众生”仅为鸟兽虫鱼与人类?你在哪里看到佛这样说法?我不解,“众生”到底是什么呢?佛经里有一段话,“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所谓“不化”即不觉悟,因而难脱苦海。后来获知,“众生”还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小生灵。譬如弘一法师上座时用垫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见的小虫身上。可知,墙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绿,青蛙鼓腹而鸣,小腻虫背剪淡绿的双翅,满心欢喜地向树枝高处攀登,这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种共生的权利,而“不化”乃是不懂与众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观,庶几近于佛门的慈悲。
乡村的道上,羊整齐站在一边,给汽车马车让路。吃草时,它偶尔抬起头“咩”地一声,其音悲戚,如果仔细观察羊瘦削的脸,无神的眼睛,大约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命不好。”时常是微笑着的丰子恺先生曾愤怒指斥将众羊引入屠宰厂的头羊是“羊奸”。虽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黄永玉说“羊,一生谨慎,是怕弄破别人的大衣”。当此物成为“别人的大衣”时,羊早已经过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满地的屠宰厂的车间里。既然早晚会变成“别人的大衣”,羊们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众猴。上窜下跳,惊天动地,甚至穿着“别人的大衣”跳进泥坑里滚上一滚。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给它“克隆”一些猛兽的基因。夏加尔是我深爱的俄裔画家。在他的笔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着儿童的裤子出席音乐会。在《我和我的村庄》中,农夫荷锄而归,童话式的屋舍隐于夜色、鲜花和教堂以及挤奶的乡村姑娘被点缀在父亲和山羊的相互凝视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张的嘴唇似乎小声唱歌。夏加尔常常画到羊,它像马友友一样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铺上鲜花的褥子,把梦中的姑娘驮到河边。旅居法国圣保罗德旺斯的马克•夏加尔在一幅画中,画了挤奶的女人和乡村之后,仍然难释乡愁,又画了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画面,这手竟长了七个指头,摸不够。在火光冲天、到处是死亡和哭泣的《战争》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独》里,与一个痛苦的人相对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尔画出了羊的纯洁,像鸟、蜜蜂一样,羊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俗世的天使之一,尽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汉字源流里,羊与“美”相关,又与“吉”有关,如汉瓦当之“大吉羊”。从夏加尔二十七岁离开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时光里,在这位天真的、从未放弃理想的犹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罗斯故乡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鹰,如叶利钦;像豹,如萨达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国人民包括儿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宁静如羊的人,同样以钢铁的意志,带领人们走向胜利与和平。
城里很少见到羊。我见过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馆前。几只羊被人从卡车上卸下来,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壮的厨工面前,双腿一弯跪了下来。羊给人下跪,这是我亲眼见的一幕。另两只羊也随之跪下。厨工飞脚踢在羊肋上,骂了一句。羊哀哀叫唤,声音拖得很长,极其凄怆。有人捉住羊后腿,拖进屋里,门楣上的彩匾写着“天天活羊”。
后来,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现杀活狗”这样的招牌就想起给人下跪的羊,它低着头,哀告。到街里办什么事的时候,我尽量不走那条道。即使有人用“君子远疱厨”或“你难道没吃过羊肉吗?”这样的训词来讥刺我。此时,我欣慰于胡四台满山遍野的羊,自由嚼着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们的粉红的嘴唇。诗写得多好,诗中还说“青草抱住了山岗”,“在背风处,我靠回忆朋友的脸来取暖”。还有一首诗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这些诗,仿佛是为羊而作的。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羊的样子”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文章第六段插叙了作者在餐馆里看到厨工对下跪的羊施暴的一幕,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张居三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据传作者也为同一人,但始终没有成为“经”。
“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在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思想统一的主要工具,也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经”与封建社会相始终。这三个特点,也是成为经典的标准。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论语》和《孝经》都有过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经历,就是取决于它们是否迎合帝王的行为和心理,是否迎合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合则为“经”,不合则去之。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解《春秋》。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傅庚生先生指出其尚有墨、农、法、阴阳、黄老等思想的萌芽分布于鲁、齐、晋、郑、越等诸语当中。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论大骨、论楛矢等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也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朱熹云:“《国语》使人厌看。”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国语》诸语亦各有千秋。周、齐、郑等语,长篇大论,侧重理性说教。《鲁语》小巧精致,语言隽永。楚、吴、越之语,则以修辞见长,文字流畅而有气势。可惜语言上的优点,实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藉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也颇受那些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其“春秋外传”的声誉。
(选自《光明日报》)下列对有关“经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经书”,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从历代儒家著作中挑选并且认可的经典之作。 |
B.成为“经书”的条件,必须受孔子“真传”、符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
C.“经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并作为培养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 |
D.“经书”的入选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封建帝王的行为、心理以及统治需要的左右。 |
下列对《国语》未能成为“经书”原因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语》的思想未能定于儒家一尊,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都有分布和体现。 |
B.《国语》中对于孔子有关事迹的一些记载,有损孔子在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形象。 |
C.《国语》的作者不通晓《春秋》,无法对《春秋》内容的内容进行充实和阐发。 |
D.《国语》辞采浮艳,多受学者诟病,前后内容风格不统一,遭史家批判质疑。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从“经书”的挑选认定过程来看,最初只有一部,然后依次扩到“五经”,再到“十三经”。 |
B.从“经书”的入选标准来看,凡得不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批准和孔子的认可的儒家著作,都无缘“经书”。 |
C.凡未能列入“经书”范围的其他儒家著作,其思想内容方面,都存在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某种相悖之处。 |
D.在封建社会,“经书”依仗其合法的地位得以最广泛的传播,其他许多经典、书籍,往往要依附于“经”才能够流传。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我们为什么淡忘了端午节
韩浩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自2006年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我们为什么淡忘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结果。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
端午节的被遗忘和其他传统节日的没落,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
大多数人知道端午节,愿意过端午节,但对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却没有多少想法——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反而限定了端午节被发扬光大。比如,想到端午节便会想到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更古老的时代,便已经有不少关于过端午节的记载。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政府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
(选自《中国青年报》)下列对“淡忘了端午节”原因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端午节的诞生本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农事活动的改变和进步必然导致端午节的内容与形式发生改变。 |
B.端午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农耕文明日益被工业文明取代,端午节原有内涵也逐渐丧失存在的土壤 |
C.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需要通过借过端午节来驱邪避疫,护佑摆脱灾害。 |
D.由于受到纪念屈原说的广泛影响,端午节被人们赋予了过于庄严的文化内涵,缺乏娱乐狂欢的色彩。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端午节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是为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而诞生的。 |
B.端午节作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2005年被韩国抢先申报成功。 |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造成了需要靠大空间来举办纪念活动的端午节无可挽救的没落。 |
D.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相关习俗的改变,使得端午节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日益单调。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产生于粗放经营的农耕文明时代,其纪念方式原本也带有大活动空间和慢节奏为主的特点。 |
B.端午节要想得到真正的复兴,除了应从娃娃抓起,大人们也应在诸如挂荷包、制弓箭方面以身作则。 |
C.端午节的原有的纪念形式与内容有些已经落后与时代,所以应该与时俱进,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
D.端午节要重新焕发活力,不能仅靠民众的自发行为,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多管齐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跨越学科的“复杂”问题
许皓
传统的科学门类有数学、物理、化学等。在20世纪,人们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等等。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有很多问题跨越了这些简单的分类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甚至还需要开创新的方法,还会发现新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复杂科学”。
所谓复杂科学,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跨越了传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拓展到经济、自然、社会、生物,乃至宇宙学的问题。
一些看似属于不同的科学领域,实际上有着相通的地方。那些有着广阔思路的研究者们发现,这些貌似不同领域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些具有自我组织性的系统,无论是微小的DNA分子,宏观的气象变化,社会经济现象,还是演化中的宇宙星系,其实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复杂系统。因此,研究这些复杂系统的共同规律,就是复杂科学要探索的问题。
这些复杂系统都具有自身变化的动力。这种动力使得它们能够自我组织,自我调整,使系统对各种变化的因素产生反应。动力本身和系统的复杂结构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说,计算机芯片非常复杂,所以计算机运行就很复杂,恰恰相反,计算机只会严格地运行一些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而已。复杂系统的运行则具有一些计算机所没有的特征,如自发性,无秩序性等。
混沌理论可以说是复杂科学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在这方面,利用计算机构造的种种模型,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复杂系统中,极其简单的动力规律能够导致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这就好比说,虽然情感体验只有喜怒哀乐,恐惧和妒忌等少数几种,但是,对人而言,却会产生复杂的行为表现。而混沌理论本身却无法解释这种复杂系统的自我组织和内聚力。
复杂科学蕴含在简单当中。一个活细胞,看似简单,实际上复杂得无法用任何数学形式来表达。
我们看到,复杂科学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其成果可以运用到各个领域。如果我们以一个地区的地球板块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对其运动状态的了解,就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预报这个地区的地震发生。
复杂科学在科学上的意义可不止这些具体、细微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大视野,使得科学的进步不再局限于某个细节的突破,自然科学不再被各个学科细分为一个个的裂片和独立领地。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1期)下面关于“复杂科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复杂科学”是为了解决那些跨学科问题应运而生的,是科学发展带一定阶段的产物。 |
B.“复杂科学”不再以传统单一的学科研究为对象,也不再运用传统的学科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
C.“复杂科学”探索包括诸如DNA分子、宏观的气象变化、社会经济学这些复杂系统的共同规律。 |
D.“复杂科学”认为,在复杂系统中,简单的动力规律会导致复杂的行为模式,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往往会产生复杂得的结果。 |
不属于“复杂科学的研究范围”的一项是()
A.宇宙学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宇宙的起源,“宇宙大爆炸”之初的原子、分子经过怎样的组合和变化,然后形成了太阳和银河这样的恒星和星系。 |
B.经济学家们研究股市为什么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崩盘,为什么高科技公司会扎堆一样聚拢在硅谷。 |
C.许多化学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如何多快好省的提纯某些稀有金属元素,力图发现它们新的化合与分解的规律。 |
D.气象学家在研究这样的问题:雪片和飓风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才能形成?为什么大气的变化是如此复杂。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象变化、生物进化、经济现象和宇宙演化等虽然属于不同的科学领域,但都可以依靠自身变化的动力进行自我调节。 |
B.一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整的复杂系统。 |
C.复杂的系统具有自身变化的动力,其运行以自发性、无秩序行为特征,系统结构越 复杂,其自身的动力运行也越复杂。 |
D.复杂科学的诞生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
和视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
宁宗一
古代戏曲的生命力到底在哪儿?
首先是营养心灵。心灵就像纯数学的“空筐”结构。心灵的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的万物,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古代戏曲的永恒魅力正是心灵空筐所需求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营养,由于由血肉之躯的直接面对与交流,心灵的营养使戏曲艺术在长期流播过程中具有直观性,于是在捍卫人性真善美与荡涤人性假丑恶的对照中,它使心灵充实,使人性中的尊严得到张扬。
其次是大智慧的赋予。戏曲艺术如同各个艺术门类一样,伟大的作品,都是智慧者写出智慧,给人以智慧,特别是审美智慧,所谓.“慧光所及,智珠朗照”。基于此乃有对于艺术人生的精辟见解和艺术大手笔的出现,而在一代一代的观众和读者中产生影响,使其思维感情进入新的境界,即逐步把握其象征意蕴。因为大智慧永远与生命的炽热和燃烧后的艺术之美结缘。
再有是原创性。从艺术层面加以观照,古代戏曲中的伟大作品都是原创性的。从关汉卿的悲剧、喜剧、历史剧,王实甫的长编巨制,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都是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因为这些伟构是独创的,更是前无古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一旦横空出世便不可重复,并走上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它们都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内它可以容纳一切,又排斥一切。它们的作者大多是艺术天才,而他们的天才恰恰造成了无数的蠢材。惟其如此,它们才有不朽的价值,对以后的戏剧创作才有了永恒范本的意义。
另外,就是它们成为我们探寻古代作家心灵史最丰富的资源。从戏曲文本到舞台搬演,你可以看到它们的作者在思考什么,有什么突破性的人生发现与人性认识。在作品中你会发现作家在纸上、在舞台上走到了个人创造的极致,倾力完成着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但,只有他们在完成他们的全部作品时,他的人生与艺术的得与失才得以显现。成就与失败,突破与局限,品格与过错,勇气与无奈,金子与垃圾,全部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对于今人来说,一位古代戏曲艺术家的每一行字都不是没用的,都是他们心灵的见证。前提是,只要这位作家用真实的心灵去写作,心灵必然是他创作真实的、一贯的、隐性的主题和主人公。
(选自《文史知识》)下列对“古代戏曲的生命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戏曲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其永恒的价值可以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心灵营养。 |
B.古代戏曲的现代价值在于其在演出的过程中,能够使人直观的粪便假恶丑和真善美。 |
C.古代戏曲包含的有关人性的尊严,会在长期流播过程中得到弘扬,充实现代人的心灵。 |
D.古代戏曲都由伟大的戏曲作家创作,他们所具有的超出常人的智慧,也会启迪现代人。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作品,是创作者伟大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要靠舞台演出向世人播撒智慧。 |
B.世世代代的人通过欣赏古代戏曲,可以获得对于艺术人生的精辟见解,产生艺术创作的大手笔。 |
C.古代杰出戏曲作品中包含的情感智慧,将永远在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读者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
D.凡古代戏曲作品无不具有原创性,关汉卿的、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的系列作都品莫不如此。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戏曲的永恒魅力来自于其在演出过程中,能够使人实现跨时空的交流。 |
B.元明清时代的一些天才艺术家的伟大作品,在赋予人类智慧的同时,也对后人的艺术创造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
C.古代伟大戏曲作品的不朽艺术价值,往往是通过与大量平庸之作相比较而显现的。 |
D.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戏曲作品,可以洞见古代艺术家的创作心灵,吸取他们在创作上的经验和教训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人与宇宙谁选择了谁
高洪
多数自然科学家认为,是宇宙“选择”了人类。因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生物进化论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宇宙演化的过程图景:先是宇宙(天体)的起源,然后是地球的起源,再有生命的起源,最后是人类的起源,这“四大起源”构成了整个自然界的演化。
但是,人类真是“必然”地产生于宇宙的吗?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大爆炸”理论模型只是等待验证的假说,他们还认为,恒星的产生到行星(包括地球)的出现,几乎每一步演化都充满了偶然。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人类选择了宇宙。所谓人择原理,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字宙原理”,这个原理的要义在于,宇宙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现在有我们这样的人类存在,它不可能是另外的其他样子,因为另外的环境不会有人的出现和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对宇宙的研究和认识。所以,现在的这个宇宙是人类认识的结果,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选择”了这个宇宙。
美国著名科学家惠勒还从量子力学观点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概念。他认为宇宙自大爆炸开始,膨胀尺度不断变大,在这进程中产生了观察者及观察仪器,这种观察反过来又会对宇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参与者的宇宙”向人们提供了有关人与宇宙的统一的自然观念,说明人是宇宙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宇宙人的宇宙,它以人类活动的结果和对象的面貌出现。正如科学家们所说,宇宙通过人类最终获得了自我认识。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实际上是对二者的融合。这一理论认为,宇宙和谐是产生人类的原因,人和宇宙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人依赖于宇宙,而宇宙也依赖于人。人的存在是宇宙状态的结果(宇宙择人),也是宇宙所以有如此状态的原因(人择宇宙)。宇宙给地球一个大环境,地球给人类各种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而人的生存又改变着自然环境,人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
近几年来探索世界复杂性的混沌学的出现,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发生了转义。混沌理论认为,宇宙中普遍存在着混沌现象,即偶然的、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作用下非常复杂和模糊的现象。或许是宇宙在混沌的历史中偶然地“选择”了我们,而我们在宇宙的混沌的现实中还没有能认清它的真实面貌。所以,在混沌理论看来,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类自然观的问题。
(选自《百科知识》)下列对“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选择了宇宙”是与“宇宙选择了人类完全针锋相对的观点。 |
B.“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又称“人类中心原理”或“人的宇宙原理”。 |
C.“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现存宇宙的样子只是人类对现有观测结果的描述。 |
D.“人类选择了宇宙”这一观点认为由于有了人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宇宙的诞生和存 |
在。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惠勒依据量子力学原理提出的“参与者的宇宙”的观点,是对“人的宇宙原理”这一观点的修正。 |
B.惠勒认为在宇宙产生某段进程当中,有了人类这一观察者的产生,而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又会对宇宙产生重要影响。 |
C.“参与者的宇宙”这一观点有助于将“人与宇宙谁选择了谁”这一争论统一起来。 |
D.有的 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宇宙和谐论”可以将“宇宙择人”和“人择宇宙”这二个对立的观点统一起来。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二种观点,是人类在一定认识阶段上的产物。 |
B.“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二种观点,都具有各自的道理,也分别有其局限性。 |
C.“宇宙和谐论”为“人择宇宙”和“宇宙择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中国人对宇宙学的一个贡献。 |
D.近年诞生的混沌学,使人类长期争论不休的“是宇宙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宇宙”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更令人莫衷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