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新闻短评。
《南方都市报》3月8日(特派北京记者李月刚) “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昨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谈起有运动员夺冠后感谢父母,于再清说:“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运动员得奖感言“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他表示,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
此前,周洋在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比赛夺冠后说“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感动了很多人。
生活处处有哲理,请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辑严密,体现你的哲思。每处不超过20字
远与近:看油画,近看糢糊一片,远看层次分明,所以,有的事场离得太近便无法认清。
抓与放:抓住一件东西不放,就只能拥有这件东西,所以, ① 。
前进与后退:方向错了,前进一步等于后退一步,而后退一步,亦等于前进一步。
幸福与不幸: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他不认为自己不幸,而 ② 。
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遍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进入梦境。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成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怨怼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侍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 )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葱茏纷至沓来 | B.氤氳明眸浩齿 |
C.一袭青衫踟蹰 | D.蓦一回首 徘徊 |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忽然典雅演示 | B.忽然文雅演绎 |
C.恍然典雅演绎 | D.恍然文雅演示 |
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②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④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
⑤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
A.①③②④⑤ | B.③④①②⑤ | C.③①⑤④② | D.①②④⑤② |
材料概括分析题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是那种用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小说。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当然不是流水账。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这样的长篇小说同样适用。
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依然要个个鲜活、人人不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为了解决作家的叙述困难而拉来凑数的道具。
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和绞杀。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善与高尚,或者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也可以说,具有密度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误读的小说。
这里的误读当然是针对着作家的主观意图而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选自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莫言认为,在长篇小说中,密集的事件、人物、思想各有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分析“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一句的含意。
“畅销书”与“伟大的小说”的区别在哪里?
简答题
(1)宝玉心中想到:“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宝玉看到的是什么场景让他有如此想法?该想法反映了他对黛玉什么样的态度?
(2)请概括吴荪甫最后众叛亲离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