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某位来华传教士说:“在中国文人主要从儒学学到的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面,几乎只有狡诈、愚昧、粗野、傲慢和对任何外国事物的根深蒂固的仇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文人的盲目排外的心态 | B.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的思想碰撞 |
C.中国传统文化的虚伪和狡诈 | D.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人的蔑视 |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中,最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事件是
A.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 B.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D.加入世贸组织 |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英国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了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份额不断增长
下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
明朝王守仁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言论
A.认为人心存在善良的本性 | B.强调学习贵在能够致良知 |
C.认为学习贵在能格物致知 | D.主张学习贵在能经世致用 |
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