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49年4月,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既表达了彻底革命的精神,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人间正道是沧桑”表明了  
①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据此回答下面几题。

1.漫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B.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C.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D. 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人们正确判断形势,趋利避害的必然要求

2.漫画内三句话中的"想"字,体现的是(

A. 认识的计划性 B. 认识的目的性
C. 认识的预见性 D.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 是实践的目的 B. 总是超前于实践
C. 总是落后于实践 D. 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2007·宁夏文综,2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08·上海单科,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2008·广东文基,1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下题。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 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 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 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