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从“一五”(1953~1957年)到“二五”(1958~1962年)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示意图。对这种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度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 |
B.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农业生产 |
C.第二产业比重大幅增加主要是“左”倾路线下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 |
D.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忽视商品经济的结果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皇帝裁定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
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集体农庄 |
私人土地 |
|
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
95%-97% |
3%-5% |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 |
70%-75% |
25%-30% |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中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B.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
C.导致了苏俄经济的凋敝 |
D.是苏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