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为政以德 |
| C.人而不仁,如礼何? |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
|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
|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
|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
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 B.洋人发明的火车 |
|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材料中“新阶段”是指(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 B.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
|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 |
|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
|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
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
|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
| 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
| C.将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
| 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