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 B.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广泛种植 |
C.南方出现更多的商业城市 | D.封建小农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
《东瀛识略》记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 | B.福建山区较适宜茶叶的种植 |
C.种茶、制茶获利较为丰厚 | D.国内的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
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 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 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材料表明()
A.拜上帝教有机揉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 |
B.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其进步性 |
C.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
D.向西方学习的不深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
19 世纪40 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人内地”,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 |
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
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 |
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
洪武二十一年,学士解缙上书朱元璋,“……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犯罪官员)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解缙上书文中显示的本质问题是()
A.朱元璋对官员“用刑太繁” | B.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澄清吏治 |
C.解缙拥护朱元璋的治贪政策 | D.解缙指责朱元璋制造冤假错案 |
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