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下边两幅图反映了雅典公元前8世纪前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人获得解放!
——引自梭伦的诗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对雅典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雅典哪一阶层的什么状况?
(3)综合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阶级关系变化的状况,分析其对雅典政局的影响?
(4)材料三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举例说明该特点。
(5)你是怎样评价梭伦改革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的苏联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起来了。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绝大多数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以后的德国,从潜力上来说,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经过几年的“正常”生活以后,它将再一次提出德国的强大问题。……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钢产量达1600万吨(同期英、法的钢产量分别为979万吨和971万吨)。
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文中的“修正主义”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为什么“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这种状况反映了什么规律?
(3)材料一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分析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1847年,年仅19岁的容闳赴美留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回国后,他积极倡导留学教育。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陆续展开,出国留学成为了当时的一大潮流。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你也有这样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可以选择去英国、美国、俄国、日本,你会选择哪个国家?你选择该国的理由是什么?回国后,你又打算怎样学以致用,为国效力?请用第一人称写一篇短文。
要求:1、题目自拟。
2、选定一个具体时间。
3、短文包含以上内容。
4、想象合理,历史背景正确无误。
阅读下表资料:
序号 |
资料 |
A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B |
辛亥革命 |
C |
克利里斯提尼改革 |
D |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
E |
商鞅变法 |
F |
德拉古改革 |
G |
张居正改革 |
H |
安德罗波夫改革 |
I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J |
梭伦改革 |
K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L |
赫鲁晓夫改革 |
(1)围绕改革,提炼出一个涵盖以上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
要求:提炼出的主题必须涵盖三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逻辑清晰合理。
例如:主题: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资料:A,H,L
(2)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19世纪晚期,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
材料一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与其犹豫不决,待邻国开明以共兴亚洲,不如脱离其伍,与西洋文明国家共进退。于两国之态度,不必因邻国之故而予以特别理喻,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亲恶友者共其恶名,务必矢志谢绝亚细亚之东方恶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灭琉球,北开北海,左抚高丽,右取台湾,治效之速,盖地球诸国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福泽谕吉主张“脱亚入欧”的主要理由及其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这次上书中主张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似原因。
(4)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