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明治维新1868年《五条誓文》
材料二 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第二,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则下情成通……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
——1898年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到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之税,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纳定。一粤海关志》
材料二商民居住通商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物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一南京条约》
材料三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一虎门条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在两个文件中纳税方法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习惯上称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而对广州的相关规定,就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试分析政策的制定反映了统治者何种心态,并对这一政策加以评价。
蒋廷熵在《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中说:“琦善对于英人的军备切实调查了一番,觉得他们的‘船坚炮利’实在可怕,这是琦善的‘知彼工夫’。中国方面的设备,他觉得可笑极了,山海关的炮尚是‘前明之物这是他的‘知己工夫”
请回答:琦善在鸦片战争中奉行了妥协投降的政策,从上文看他的依据是什么?这是不是鸦片战争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前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摘编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直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探索历史的奥秘(8分)
材料一自周衰,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
--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观点。
(2)材料一为古籍文献资料,材料二出自考古资料。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