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秦始皇非常勤政 | B.浓厚的部族色彩 |
C.权力高度集中 | D.严格的等级制度 |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 | B.秦朝 | C.西汉 | D.宋代 |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 B.分散的自然经济 |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 D.王室日益衰微 |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从人口大量迁徙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当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北方人口与山东洪洞县存在着血缘关系 | 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 |
C.宗法制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 | 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的活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