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
A.铁制工具应用广泛 |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
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即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这一制度应是
A.科举制度 | B.君主制度 | C.分封制度 | D.中央集权制度 |
对下图反映的币制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A.改革发生在“二战”后初期 |
B.是经济全球化开端时期的产物 |
C.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 |
D.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的表现 |
有史学家认为,一些小国、弱国的团结协作,使得1955年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下列史实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华约组织成立 |
C.亚非国家开始联合反帝、反殖 |
D.不结盟运动兴起 |
1933年,美国政府通过《白银收购法案》,授权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美国此举是为了
A.稳定物价,摆脱危机 | B.解决经济“滞胀” |
C.稳定国际贸易秩序 | D.巩固金融霸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