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
|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 A.棉布柔软结实,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 B.棉布适用范围广 |
| C.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 B.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
| C.统治者“不抑兼并” |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耜耕 | C.石器锄耕 | D.铁器牛耕 |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A.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
| B.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
|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牲(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
|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