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选修4人物评说》进行单元整舍时,有人把下列四位人物归为一类。你认为这种归类依据最恰当的是
A.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开国领袖 |
B.都对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作出过贡献 |
C.都开创了新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
D.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近代出版的《国民公报》曾刊文评论学生说:“既可同板凳而坐,安可不同床而觉?什么男女同校,明明是送子娘娘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守旧的人抵制新思想 | B.近代中国社会风气很差 |
C.青年学生自制力很差 | D.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如果把这个观点套用于中国近代史,这里的“一场革命”可以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据统计l912~I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
C.规范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 |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