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06年7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发生5.1级地震。省地震局已于7月初对地震的发生作出了准确预报。但昭通市政府为避免社会恐慌,并未将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报传达下去。面对各方指责,有关官员表示,“地震预报根本不存在准确预报的可能”。对昭通市有关官员这一说法,你认为  

A.可以赞同,因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市隐藏再内部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认识和实践才能得到正确认识  
B.可以赞同,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科技条件`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  
C.不能赞同,因为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不能赞同,因为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科目 政治   题型 多选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表明的是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D.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召开的全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指出,坚持实践观点,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之所以要坚持实践观点,是因为

A.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D.实践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说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表明

A.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是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D.社会意识往往是与社会存在不同步的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只有根据发展着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并运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这表明

A.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目的
B.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