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佑二年(1050),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遇到“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范仲淹创造性地实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兴土木,以工代赈。因饥岁工价至贱,正是营造的好机会,又解决了饥民流离失所之苦。二是利用杭州人好佛事,喜旅游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一时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都需要劳力,大增就业者数万人。三是引四方粮商昼夜进粮,结果杭城粮食爆满只好降价,百姓大大得益。范仲淹的“荒政三策”条条奏效。回答26-27题。范仲淹“荒政三策”蕴涵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物价水平是消费水平的基础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生产有重要意义
③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变化影响 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范仲淹“荒政三策”条条奏效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创新就要破除一切陈规陈说
③坚持量的积累,就能促进事物发展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某县为招商引资,近3年来先后4次邀请明星助阵,结果项目没引来几个,钱却花去1000多万元。与此同时,该县大量的民生问题却因财政困难而不能解决。这反映了该县主要领导
A.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 | B.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
C.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 D.从个人的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的本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实质是唯心主义观点③以“相生相克”解释世界,包含有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④不以意识、鬼神说明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
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存在着一个贯穿哲学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问题,即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B.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问题 |
C.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问题 | D.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
图中两个市场调查员对同一地区的调查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由
①反映客观世界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的 ②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的不同决定的③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④是否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