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面对异常困难,我国政府果断出台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有形之手”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加快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的步伐。H企业前身是浙江某市的一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水泥企业。近年来,该企业在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支持下,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转身为省内首个生物质能热电联产企业。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设备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运行当年就发挥了效益。按同等规模燃煤热电厂计算,每年可节约标煤8.2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91吨、烟尘排放425吨和二氧化碳排放15.3万吨。而且秸秆的收购与运输、电厂的运行对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 2009年,在市场偏紧的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逆势上扬”之势。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一些传统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正在成为一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2009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势头,广播影视动画业取得突出进展,网游、会展业等重点产业逆势而上,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明显,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的素质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鉴于我国经济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有人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
(2)联系材料二,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H企业的转身为什么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浙江文化产业在市场偏紧的形势下“逆势上扬”的意义。
材料一:图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业机械化程度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农业机械化程度(%) |
|||
2000年 |
2007年 |
2000年 |
2007年 |
|
中国 |
45 |
48 |
32.5 |
41 |
发达国家 |
75 |
95 |
(1)材料中的图和表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明确“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你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有何建议?
材料一:国内某知名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在20年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跨国企业。在众多厂家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的时候,该企业依靠科技和管理,让科技研发跑在市场前面,不打“价格战”,专打“质量战”。
材料二:天津“狗不理”包子由于质量不稳定,服务质量差,公司被整体出卖;“王麻子”剪刀因为沿用传统老工艺,质量没有明显提高,导致破产;长沙“九如斋”也曾因为卖陈馅月饼而大受打击。上述“中华老字号”都曾赫赫有名,但其金字招牌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黯然失色。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说明该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
(2)结合材料二说明“老字号”怎样才能使“金字招牌”重放光芒?
西藏有“地球第三极”、“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美称。高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旅游业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条件,交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在这个机遇面前,西藏自治区树立“国家政策引导,开发市场运作”的机遇观,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提升青藏旅游业的产品吸引和服务质量,争取使青藏铁路旅游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旅游经典线路。
请用所学的市场经济知识分析说明:
(1)“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分别体现了经济学的什么道理?
(2)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中为什么要既要“市场运用”,又要有“国家政策引导”?
2009年我国北方持续干旱,灾情比较严重。据测算,我国北方冬麦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至今年8月中旬受旱高峰时,全国受旱面积达到了1.91亿亩。其中,受灾严重的粮食主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25亿亩,其中重旱3840万亩。旱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按照《条例》,在紧急抗
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区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根据所学政治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承担抗旱救灾职责的政治学依据有哪些?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