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定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英美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英美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 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 ③ | B.① ④ | C.② ③ | D.② ④ |
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 D.提出“中体西用”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事,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提出上述建议的是()
A.魏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