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淞通称“树挂”,其形成过程是:空气中湿度比较大,白天的气温比较高,空气中的水分在白天形成雾,而接近晚上,随着气温的降低,雾气和水汽遇凝华在枝叶上形成冰晶。读图5,回答8—9题。图中最易出现“雾凇”美景的是
A.A地 | B.B地 | C.C地 | D.D地 |
在著名的雾凇的观赏胜地,当地人们有这样的说法:“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这说明
A.日出前后,大气逆温现象明显,气温较高,适宜人们在户外欣赏 |
B.观赏“雾凇”须选择观赏时机 |
C.正午时分,在美丽的阳光衬托之下树挂更美丽 |
D.只有有雾的夜晚才能形成“雾凇” |
图是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题:若在b处建一大坝,坝的顶端建到a处,则该大坝的高度可能是:
A.28米 | B.38米 | C.58米 | D.62米 |
若d处形成坡面径流,则d处坡面径流流向是:
A.自东北流向西南 | B.自东流向西 |
C.自东南流向西北 | D.自西北流向东南 |
图中甲、丙在晨线上,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读图回答题:该时刻太阳直射点在:
A.北半球、东半球 | B.北半球、西半球 |
C.南半球、东半球 | D.南半球、西半球 |
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白昼时间比丁地短 |
B.丙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达90° |
C.甲地昼长等于乙地夜长 |
D.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
读图“某沿海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题:E点的海拔为:
A.-10—0 | B.0—10 | C.10—20 | D.-10—10 |
右图的剖面图与左图中的相对应的剖面线是
A.PE线 | B.EF线 | C.MP线 | D.LN线 |
读图“某运河图”,回答题:该运河长度约为:
A.50千米 | B.110千米 | C.190千米 | D.240千米 |
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1:4000000 | B.四十万分之一 |
C.1:1000000 | D.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80千米 |
该运河是:
A.两个大洲和两个国家的分界线 |
B.为欧洲西部通往亚洲东部的最短航线 |
C.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
D.甲是太平洋,乙是大西洋 |
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图中各点位于南半球和西半球的是:
A.③④ | B.⑤⑥ | C.⑦⑧ |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