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遗传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人类对基因的认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基因有了新的认识。
材料一:真核生物(如人)的基因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其中编码区内包含着能编码蛋白质的编码部分(称外显子)和不编码部分(称内含子)。外显子被内含子一一隔开。
材料二:由基因指导合成的信使RNA开始也带有内含子,称为前体信使RNA,其内含子被切下后,再重新将外显子拼接起来,才成为成熟信使RNA,释放到细胞质中去指导蛋白质合成。
材料三:内含子的切除和外显子的拼接都需要能量和酶。
材料四:科学家们用嗜热四膜虫(一种原生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拼接实验。他们惊奇地发现:在不含任何蛋白质成分的四膜虫前体信使RNA提取物中加入ATP,结果发现前体信使RNA成功地完成了拼接。
请阅读以上材料后,回答有关问题:
(1)四膜虫基因中外显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前体信使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
(2)若某人的某基因编码区中有n个碱基,其内含子中有m个磷酸基,则由它指导合成的成熟信使RNA中有______个核糖,该基因指导合成的肽链中有______个氨基酸分子。(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某人细胞中DNA分子上的一个碱基对(A—T)发生置换,但细胞表现一切正常,请对此作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来说,如果你知道了某真核生物的一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你能否确定其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研究表明,某种原癌基因表达的H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特别是乳腺癌细胞中过量表达。抗H蛋白单克隆抗体能抑制过量表达H蛋白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目前已成为乳腺癌有效的生物治疗手段。如图为抗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相关操作过程,请回答问题:

(1)将H蛋白注射到小鼠体内,取该小鼠的脾脏细胞与甲培养皿中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则乙培养皿中融合细胞类型有____种,其融合的原理是________。其中将H蛋白注射到小鼠体内时,在小鼠体内发了免疫过程。
(2)图中③过程,将融合细胞置于___________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只有杂交瘤细胞生长。将杂交瘤细胞转到丙(多孔培养板)上培养,吸取生长有克隆细胞的培养孔中的上清液,应用___________技术进行抗体阳性检测。经多次筛选,就能得到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治疗乳腺癌时,可将该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结合构建“生物导弹”,杀死癌细胞。这充分体现了单克隆抗体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经过②过程(小鼠腹腔内培养)或④过程(体外培养)可以获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由上述过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不能直接用于人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从某些无限增殖细胞的细胞质中分离出了无限增殖调控基因,该基因能激发动物细胞分裂,这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提供了更多的思路。除本题描述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外,请再简要写出一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在农业用地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一定,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处理。
(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固体培养基且若需要调节培养基pH,,应该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且分装(填“前”或“后”)进行。
(3)在划线前,接种环应该在酒精灯火焰上。培养后发现,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4)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5 )A细菌和B细菌都能降解该除草剂,研究发现以每克菌体计算,A细菌降解该除草剂的能力比B细菌要强,对此现象合理的假设是

已知玉米果皮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甜味(D)对甜味(d)为显性,非糯性(G)对糯性(g)为显性,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现有黄色甜味糯性的玉米与白色非甜味非糯性的玉米杂交,F1只有两种表现型,分别是黄色非甜味糯性和黄色非甜味非糯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仅考虑果皮颜色和口感(糯性与非糯性),F1中的两种表现型的个体杂交,所得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F1的个体约占_________________。若仅考虑果皮颜色和味道,现有两种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非甜味∶黄色甜味=3∶1,则亲本可能的杂交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太空育种为生物学家提供了新的育种途径。与普通玉米相比,“太空玉米”籽粒饱满、色泽鲜艳、口感好、营养丰富。现有纯种非饱满籽粒普通玉米和未知基因型的饱满籽粒“太空玉米”(籽粒饱满与否受等位基因H、h控制),请设计一个实验,以鉴定饱满籽粒“太空玉米”的基因型。(不考虑环境因素对籽粒饱满的影响)
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要,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糖尿病是一种高发、危害性大的疾病。现有甲、乙、丙三人,甲是健康的正常人,乙因胰岛B细胞受损伤而发生功能障碍,丙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但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乙、丙均为糖尿病患者。请回答下列与该病有关的问题。
(1)乙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而引发患糖尿病,__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患者的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其血糖浓度高于甲,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患者所患疾病属于病。
(3)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人空腹时的尿样进行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到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为了研究某人患糖尿病的病因是和乙相同,还是和丙相同,在病人的血糖处于的状态下注射胰岛素制剂,测量其血糖浓度,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病因和乙相同;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病因和丙相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