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靠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
C.麋鹿在保护![]() |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三个亚种群 |
下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
B.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
C.①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②的反应 |
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
若某幼儿垂体因故受到损伤,一般不引起
A.抗寒能力减弱 | B.血糖升高 | C.生长发育迟缓 | D.尿量增多 |
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在图示时间段内,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
D.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
如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Ⅰ、Ⅱ表示染色体,A为矮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丙品系的产生为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B.在培育乙、丙品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
C.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无法观察到四分体 |
D.三个品系两两杂交,子一代都会出现表现三种优良性状的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