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
B.植物组织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完整的植株 |
C.③→④过程可能是指诱导形成植物体 |
D.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
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
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发生于特定的DNA分子片段,一定会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不一定会引起生 物性状的改变,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B.自然条件下的基因重组一般只发生于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表 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白化病(aa)儿子的变异来源是基因重组 |
C.用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得到的无子番茄的果肉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 得的植株含两个染色体组,所以番茄的无子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
D.生物个体发生的染色体变异,无论是染色体结构变异,还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显微 |
镜下都能观察到
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都有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不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
A.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B.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
C.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D.染色体不能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
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A.胸腺嘧啶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D.胞嘧啶或鸟嘌呤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
B.受精作用过程中配子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
C.我国科学家培育抗虫棉,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
D.将活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