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人怀念古希腊、罗马,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罗马
| A.具有悠久的历史 | B.成为古代实践民主、法治的摇篮 |
| C.扩张为地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 D.出现了梭伦、查士丁尼等一批杰出政治家 |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
|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
|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 A.儒家思想 | B.墨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道家思想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 A.儒家 | B.墨家 | C.法家 | D.道家 |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 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
|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 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