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百日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辫”。这句话是将( )
A.发辫与机器生产相联系 |
B.发辫与社会风俗相联系 |
C.发辫与满汉矛盾相联系 |
D.发辫与国家政治相联系 |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A 对人性解放的歌颂 B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歌颂
C对社会制度的不满 D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大科学家牛顿是虔诚的基督徒;哥白尼、布鲁诺与伽利略虽遭教会迫害却并不影响他们信仰基督;中世纪实验科学的倡导者培根是修士;15世纪伟大数学家库萨的尼古拉斯是天主教的枢机主教。上述现象说明
A宗教与科学水火不容,二者斗争是永恒的
B上述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C协调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人类智慧能够解决的问题
D 在上帝面前科学只有匍匐在地
伽利略由于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终于激怒罗马教廷,虽然在教廷上他抱着顺从的态度,表示忏悔,但却始终没有放弃科学规律的认识,当其在忏悔书上签字时嘟囔着说:“可是,地球还是在运动啊!”这一历史反映了
A.当时宗教对科学进步的阻碍 | B.科学家不畏权势的探索精神 |
C.教廷允许科学作有限的发展 | D.“日心说”得到广泛宣传 |
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席林(1874---1956)认为,为了给人类的生存提供和保障物资资料,人类必须从事经济活动,但是经济活动不是目的本身,毋宁说“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帝”这是当时天主教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合理的是:
A 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 B 是宗教顺应时代的体现
C 成了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D 挑战了西方国家社会形态
《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含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下列文学作品中最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 《等待戈多》 C 《玩偶之家》 D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