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8分)
材料二 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采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2)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做法的合理性。(8分)
材料三 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皖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宏伟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历史文化的力量,深深烙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是双向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皖江文化的积极作用。
(3)为什么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如何继承皖江文化,发挥皖江文化的积极作用?(12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我国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主动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既保增长,又防止经济过热。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说明当前我国为什么仍要继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据调查,空调在我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拥有率为43、9%。正是受我国空调市场巨大消费需求空间和较高利润率的刺激,许多企业竞相进入空调市场,致使整个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海尔、格力、美的等空调企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管理,科技创新,开发静音空调、环保空调等,成为我国家电利税大户,而有些企业由于盲目跟风,没有核心技术,且管理混乱,则濒临破产。
联系材料说明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生产的。
(12分) 材料一、 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直接海运、2空运、通邮于2008年12月15日启动。过30年的努力,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基本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这将大大便利于两岸同胞的往来和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两岸和平与统一。
材料二、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和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福建省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可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立足祖国统一大局的战略构想。
(1)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2)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最近十年,国际上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啧油系统的主流技术从机械式转向电控式。面对这种技术变化,原来我国该行业最大的企业A担心自己无力自主开发出能够达到欧洲标准的技术,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于是决定与外国企业合资以引进技术。合资的结果是:外国企业控股67%;把企业A的几百名技术人员全部纳入合资企业;还规定企业A其他分公司的同类产品永远不能进入欧洲市场。由于决策失误,目前企业A已经濒临破产。
我国另外一家企业B则决定自主开发电动喷油系统。该企业在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实验,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开发出了达到欧洲标准的电控喷油系统。现在,其产品打进了欧洲市场,企业蒸蒸日上,成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企业B是如何从技术落后的企业越居为国内该行业的领头羊?
发菜,长在草原上的一种野生植物。因为“发菜”与“发财”谐音,便在城市的餐桌上大盛,价值随之猛涨。搂发菜的农牧民潮水般地涌进草地,使内蒙古1.9亿亩草地严重破坏,其中6000多万亩重度沙化,失去利用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把“发菜”当作“发财”,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上述事例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